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美术作品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通过美术作品,可以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文化传播共创共享研讨会中,中国美术报社副总编辑冯知军先生探讨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美术路径。来与小青一起回顾吧!
中国美术报社副总编辑冯知军
美术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隔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三个时代背景关键词下,以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交流”、“创作”、“视野”三个角度来谈。
· 交流
“美”的事业需要大家联合一起来做,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
例如,2023年4月3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埃及文化部、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共同主办的“艺汇丝路——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暨中阿艺术家对话沙龙活动在埃及艺术宫举办。
2019年5月15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各美术机构从美术创作、历史、考古等角度,举办了一系列画展,通过展览的方式将亚洲各个国家的文物等汇聚到一起,把亚细亚的文明之美归纳提取。
· 创作
在做国际文化传播的时候,不能只凭想象认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而是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因素。美术的传播是有差异的,整个过程是非常严谨的,从立项到确定选题,再到寻找哪些艺术家进行创作,以及最终创作作品的呈现,需要一系列的论证来实现。不仅需要美术界的专家,还需要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科学的、地理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共同来研讨。
例如,中国国家画院在2014年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该工程历时五年,汇集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五年期间,组织艺术家采风写生十余次。展览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多种类型,以美术作品描绘丝路历史,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丝路精神。
· 视野
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一直以来没有停顿,中国美术在世界范围始终没有缺席。以“双年展”为例,“双年展”模式源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各地涌现出众多的双年展,而且也把视野也放在了全球化的舞台上。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北京双年展自2003年创办首届以来
至今已举办9届
成为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展示中心
我们的传播不是被动传播,而是主动传播、有选择性地传播。“主动、有选择性地传播”就代表了我们的立场。
我们要做
中国美术发展的见证者
中国美术主体的建构者
中国美术成就的传播者
中国美术问题的反思者
中国美术历史的书写者
中国美术风气的引领者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与职责
是时代给予的机遇与挑战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编辑:李一含
审核:刘文思
监制:李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