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转型
【国传一线】时间:2024-03-08 来源:本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国际传播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文化传播共创共享研讨会中,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出版集团京版梅尔杜蒙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黄雯雯女士就创新国际传播能力发表了看法。来与小青一起回顾吧!
▲
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 北京出版集团京版梅尔杜蒙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
黄雯雯
艺术无国界,文化有壁垒。“如何打破文化壁垒”,是一个值得国际文化传播从业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对于国际文化转播从业者来说,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出特色,打造亮点,取得成效?我个人认为,“创新”是关键。优质内容,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北京地区的文化企业,可以立足并充分挖掘北京独特的优势和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北京特色、多元立体的内容和产品。同时,注重内容的国际化包装和表达,找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共鸣点,实现与目标国文化的生态有机融合,让承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中华文化精髓、讲述新北京故事的产品内容更易于被国际社会接受。不久前,我们在做一个“非遗走出去”项目调研时发现,有些非遗项目,比如武术、春节、中医针灸、木兰传说等在海外短视频平台关注度和影响力遥遥领先,原因恰恰是它们更有效地与当地文化实现了融合。这就是优势的内容和优质的表达。近年来,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被广泛运用,丰富了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形式。从目前全球各类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新业态的文化产品呈现了明显上扬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为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未来国际文化贸易实践中,加强科技赋能,打造创新型产品体系和内容体系,提升新型产品、内容在对外文化传播、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的精准度、辨识度、接受度,增强“文化走出去”的实效性。品牌,是文化企业的灵魂。文化企业可以在提升成熟文化传播品牌国际张力的同时,围绕世界话题、名家名作等打造全新的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品牌,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期待,最终形成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品牌矩阵。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形成合力,打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通道,丰富合作形式,创造文化贸易新机遇。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愈加多元,我们要做的就是广泛运用海内外传播渠道,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既要重视与使领馆、国际组织、国际主流媒体的互动合作,强化国际传播效果,扩大传播覆盖范围,也要运用好 “TikTok”“Twitter”等新媒体渠道传播,扩大在海外青少年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进入海外市场积聚新生力量。 人才,是国际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向内,“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持续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向外,“扩大朋友圈”,密切联系国内外汉学家、知华懂华亲华机构和人士,形成多方认可、长期互动的良性循环。基于此,相信我们一定会在国际文化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创新引领发展
合作共赢未来
让我们
一起向未来
一起向世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