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国传一线】时间:2024-05-09      来源:本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数千年的礼仪传承,中华文明如何能够绵亘不断,延续至今?

文化传播共创共享研讨会,儒家学者、礼乐文化学者、现任大有书院院长王先冲分享了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观点。来与小青一起回顾吧!


中华文明是生命力极强且“早熟”的文明。


关于生命力极强,我们要从众所周知共有四大文明古国说起,这四个文明均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源头,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并且没有发生断流。虽然我们也曾多次有过内忧外患,有时甚至要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时刻,但在此时,总会有一种内在且强大的力量出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种内在而且强大的力量就是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孕育出的民族精神。


之所以说“早熟”,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其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这句话来自于成书时间至少在3000年以上的《尚书》之中。这里所体现出的就是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也成了历代中国政治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根本的经典论述。


其二:早在2000多年以前,孔子就主张以德治国,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在上位者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只有如此才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自四书之一《大学》,有句话“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也是提出了治理国家不应以财富利益为出发点,应该以仁义为着眼点。这些观点且不说在2000多年以前,即使在当代,也是足以引领世界的潮流。


其三:同样作为先秦时期的著作《司马法》中所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样的理论也很值得我们当代人细细品味。


当然以上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孟子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等等,这些例子举不胜举,也就是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这个民族顽强而又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640 (1).jpg

孟子曾经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时”指的就是顺应时势,“时”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纵观近代史,也是顺应时势的最好写照,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我们的民族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说在这期间我们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是顺应时势,那么近一二十年来我们经过对西方社会深度的反思之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更是一种顺应时势。


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我们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世界,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会接踵而至。

孟子曾经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时”指的就是顺应时势,“时”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纵观近代史,也是顺应时势的最好写照,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我们的民族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说在这期间我们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是顺应时势,那么近一二十年来我们经过对西方社会深度的反思之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更是一种顺应时势。


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我们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世界,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会接踵而至。


编辑:李一含  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