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活动的重要平台,能否对其积极引导关系青年价值观的走向。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从基本社交到消费娱乐、从获取资讯到为人处世、从情感培养到价值养成,很容易受到“过滤气泡”的影响。随着算法推荐技术的日益发展,“过滤气泡”已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的新变量、新因素。因此,清醒认识“过滤气泡”、厘清“过滤气泡”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是避免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陷入技术异化境地的有效保障。
技术逻辑:价值主体被数据化、标签化、编码化。智能算法为青年群体精心构造出个性化信息场域,使传统社会中的“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这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群体获取资讯的效率,但也引发了信息窄化的危局。在技术逻辑上,“过滤气泡”依靠数据池为青年提供精准的信息本无可厚非,但与之相伴的是这种“默默的关心”会将青年限制在“数据网格”之中。在这种全面而隐蔽的“关心”中,青年的知情权容易被剥夺,信息选择权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迫让渡给算法。大数据时代,个体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媒介平台跟踪并数据化记录,留下“数据脚印”。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群体的喜好常常无所遁形,甚至个人隐私也时刻处在技术的监视之中。同时,“过滤气泡”是算法推荐的伴生物,算法推荐是依托于大数据平台向受众进行个性化推送的编码程序。在这套程序中,媒介平台对用户与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并在两者之间建立了“用户—信息”的程式。基于在媒介平台留下的个体数据、行为数据、社交数据,“过滤气泡”会给每位活跃在媒介平台的青年构建数字化身份,并根据不同青年的浏览痕迹、习惯偏好和价值倾向对其进行“素描”,从而拼凑出看似“完整”的主体画像。一旦生成画像,数据库就会依据青年不同的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投送,将其束缚在全景、透明、同质的“数据网格”当中。在“过滤气泡”的算法架构理论中,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实现数据化、标签化、编码化。这实质上剥离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解构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和丰富性,将具体的、现实的、鲜活的青年转化为冰冷的程式和数据。青年在信息选择中的主体地位也会逐渐被弱化。
市场逻辑:“流量优先”弱化价值理性。基于对青年在媒介平台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等一系列网络行为的逻辑分析,“过滤气泡”可以依据内容相似性对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为青年用户推送符合偏好的信息。由此,企业便具有了流量变现的基础。同时,算法技术也会对信息流进行实时定位、追踪、反馈,并根据青年的行为轨迹对信息的匹配程度进行多维度、全方面、立体化的数据分析,继而调整并优化算法模型和推荐机制,为青年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匹配的信息。这时,“过滤气泡”有可能将青年用户套牢,从中获取丰厚的流量回报。“过滤气泡”受到企业市场逻辑的影响,在向青年群体进行信息推送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逐利趋向延伸至这一群体,导致青年的价值理性被不断弱化。“过滤气泡”带有逐利、竞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的外化形式便是流量数据。为了刺激青年群体的信息消费,商业资本批量化、流水化生产一些博人眼球、猎奇夸张、戏谑幽默等格调低下、毫无营养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过滤气泡”的影响下,会对青年进行长期且隐秘的价值诱导,容易导致由“沉浸”到“成瘾”的转变。受低级趣味内容的长期影响,青年感官情绪先于理性深思的风险会与日俱增,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凝聚力、主导力也会大大降低。流量优先的市场逻辑容易催生传播内容异化、流量变现失范等消极问题。
心理逻辑:“受众本位”削弱价值导向。与纸媒时代相比,智媒时代信息传受生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智媒时代,“过滤气泡”将传统信息社会中的“传者本位”转化为“受众本位”,这实际上将信息的把关权转移到了受众本身,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质。“过滤气泡”坚持的“受众本位”会使青年依据主观兴趣、价值偏好和认知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符合个人偏向的内容。在这样的场景下,有的青年因猎奇心理选择低俗信息、敏感信息,而一旦点击低俗、敏感信息便会在媒介平台上留下痕迹,“过滤气泡”会根据这些“痕迹”进而诱导青年坠入被低俗信息笼罩的陷阱,即在多次满足心理需求后,青年会不由自主地形成信息排他主义。“过滤气泡”窥视青年的选择性心理,将信息的筛选权、把关权别有用心地交由认知能力不强的青年决定,实质上是在用一只“无形的手”将青年的价值理性推向深渊。在“注意力经济”的浪潮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典型的“受众需求至上”的倾向,而一味地“投其所好”,满足青年的心理舒适感,也会逐渐将青年封闭在孤立、同质的“信息气泡”中。
传播逻辑:“屏障效应”制约价值引领。“过滤气泡”会对青年在媒介平台上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图谱进行标签化分类,从而侧面推演出青年潜在的信息需求,实现信息推送的定制化。进而言之,“过滤气泡”在大数据平台上进行“黑箱操作”,即通过系统运算和分析排除与青年个体信息关联度较小的内容,从而反馈出吻合青年习惯偏向和价值取向的信息。这虽然满足了青年的选择性接触心理,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屏障效应”也容易导致青年群体无法实现深层次的融会贯通。目前,“过滤气泡”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量化计算青年在移动终端上点击、浏览的次数或时长,进而进行信息推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受阻。由于一些青年的注意力集中在碎片化、娱乐化、日常化议题上,而处于精神高地的主流价值观则因政治性、严肃性、理论性等特点容易遭到青年群体的冷落,继而容易被算法反馈机制搁置,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过滤气泡”犹如一个庞大的信息过滤筛,其中的反馈机制就如同过滤筛上的目,反馈机制对青年的内容偏好分析得越准确则目数越多,信息推送也越准确。这就导致青年用户对自己喜欢的内容点击次数越多,导致泡壁越厚。同时,拥有相似偏好的“气泡”相互联络,逐渐形成社群。社群内部反复传递的同质信息,会激发内部成员的价值共鸣,导致群体内价值认同高度强化,而排斥来自不同群体的信息。同样,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一旦被算法屏蔽在青年用户的信息流外,就很难发挥出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
作者: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美玲;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浩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