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优秀的美食动漫层出不穷,各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共通性,更容易交流,获得不同文化体系下人们的认同,从而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中国美食文化发展及海外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对比,探究其对本国美食文化的传播路径,从而为我国美食动漫的国际传播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美食 文化 国际传播 动漫
研究依据: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冠绝全球,其中蕴含着深刻哲理。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其精神滋养同样给人以思想启迪。总书记在不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美食相关的语句。例如,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总书记指出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用“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阐释文明交流互鉴之道。通过这些表述阐释中国道理、中国主张。
总书记来到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走进贫困户家中,问乡亲们喝的用的水从哪里来,摸摸炕席看烧得暖不暖,询问有哪些实际困难。在村民徐万家,总书记拿起油炸的“开口笑”品尝,说味道很好。他还向大家介绍了两种自己爱吃的小吃:炸排叉、江米条。这些都是百姓家里最普通不过的吃食。到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在福建古田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观音菜、炒烟笋等,回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荞麦饸饹、油馍馍、麻汤饭……
在网上,类似“总书记爱吃家常菜”这样的话题引起热议,点赞者众。所以说吃饭,说简单,也不简单,总书记用家常菜讲好中国故事。
一、中国美食发展
人工取火不仅表明人类对火有了支配能力,也为人类熟食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保障。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有了火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人们推崇发明火的人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是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并尊他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也正是从此以后,人们吃上了热乎乎的食物还有鲜美的烤肉。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种植谷物和养殖禽畜的技术,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谷物方面、禽畜方面、炊餐器具等。食物原料增加,种植、养殖的产品已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品种稳定而丰富,周朝时五谷、五菜、五果、六禽、六畜齐备。由于狩猎和捕捞工具的改进,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更进一步。美食分类细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当时的美食已分为食、饮、膳、羞、珍或饭、饮、膳、酒、羞等类别。饮食品已渐显出地区特征,如周朝的宫中八珍和楚国宫中的名食。
从秦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到汉朝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后经历魏晋南北朝的长时间分裂、隋朝又重新统一,唐宋成为封建社会第二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中国美食也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快了步伐。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到了现代,长期以来中国各地的菜肴由于受到当地环境、气候、物产、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流派。鲁、苏、粤、川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分化出浙、闽、湘、徽地方菜,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中餐在国外逐渐走红,越来越高档,数据显示:世界1000家高档餐厅,日本位居第二,中餐厅位居第三。增速前所未有,并非还是以前移民时代的中餐了,在品质上有所提升。而这都源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在英国人眼里,中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英媒曾根据英国杂志“Restaurant”报道:中餐已经占据了英国人的外卖首选,中餐成为当之无愧的“外卖王”。在美国,随着中国菜越来越正规,餐厅数量增多,美国人越来越喜欢吃中国炒菜。在美国Sonpe网统计的数据称:中国菜在美国逐渐走红,成为最成功的外来菜系,超过了墨西哥菜,日本菜,仅次于美国菜稳稳傲居第二。在韩国,传统的韩国部队火锅也不敌中国火锅,现在的韩国年轻人更喜欢中国火锅这种吃法,味道麻辣更具挑战,同样他们也开始接受中式炒菜。在澳大利亚,中餐在澳洲拥有不败之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餐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味道和做法上有着西餐不敢比的丰富,然而中餐还在中国厨师手里不断演变。
饮食生活是动态的,饮食文化是流动的,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处于内部或外部多元、多渠道、多层面的持续不断的传播、渗透、吸收、整合、流变之中的。
二、中外美食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中外也是世界交通史上最壮观、最富诗意,并具永久魅力的主题。它的开辟使亚欧大陆上生活着的人们于公元前拉起手来,并且从此联系不绝,从根本上改变了既往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其中决定意义的事件就是张骞饱经磨砺的历时11年的西域之行。后,中国丝绸从这里源源流向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国,于是“丝绸之路”得名。
西方的葡萄、石榴、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桃(新鲜核桃)、药物等随同汉朝使者归来;域外饮食文化持有者的饮食习尚、心理与观念也络绎来到中国,而等他们回国时则又是汉文化的传播者。汉武帝奉行隆礼来远政策,恢宏大度、精细周到,达到历史极值。“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他还在外国客出入和本国使节往返的汉朝辖区的边塞实行军垦屯粮,以提供所需。
著名的西瓜原产非洲,它就是从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首先在黄河流域以北种植开来。金人元好问曾记录奇闻异事说:“临晋上排乔英家业农,种瓜三二顷。英种出西瓜一窠,广亩二分,结实一千二三百颗。他日耕地,瓜根如大椽。考古证明西瓜实际上进入中国的时间比文字记载要早得多。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之西安东郊田家湾出土的唐代“三彩西瓜”可为力证。
2.求法事业中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法显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今印度),取了经典然后到师子国(今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渡中国南海及东海,前后14年回到中国。法显据亲眼所见所闻撰写成9900多字的《佛国记》,记住了中亚、印度及南海地理风俗,其中就有许多饮食文化的珍贵资料。
玄奘,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漫漫长途,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回国后,应太宗皇帝的要求,将其在外的游历见闻撰成《西域记》,其中有丰富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史上弥足珍贵的文献。他们只是漫漫西行求法路上的杰出代表,这条路究竟有多少僧人仆仆于途大概是无法确知了。他们无疑都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使者。
鉴真,日本东渡是中日饮食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历史意义的大事。把唐朝僧人的饮食习惯、唐朝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展现在日本。据说日本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鉴真从中国传往日本的,至今日本做豆腐的人们都把鉴真和尚作为自己的始祖,尊崇备至。
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官修正史记载,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后,域外邦国的“朝”、“贡”之使便络绎不绝。即便是在清朝末年处于列强瓜剖形势之下,仰人鼻息不敢舒气的清代主子们的史录亦是如此。而当这些贡使们返程时候同样也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药、烹饪具、食料等各种物品,当然也包括一些植物的种实等。由于长途跋涉和交通不便,许多使节都要在中国滞留经年或更长时间,长时间接受中国食品和深刻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三、二次元的美食世界
美食漫画最初被称为料理漫画,据动漫研究者斋藤宣彦的研究表明,以1970年开始连载的望月三起也的作品《突击拉面》和萩尾望都的作品《蛋糕、蛋糕》两部作品,料理漫画同时在少年漫画和少女漫画两种类别下闪亮登场。
关于料理动漫的定义,斋藤宣彦列出了三个要素:一是有料理被制作出来;二是画出了制作料理的过程;三是表现出了食物的美味,这三者缺一不可。
漫画主要依靠视觉传达信息,所以最难的是第三点——表现食物的美味。味觉是无法通过画面表现的,但是人们吃到食物的反应却可以描绘出来。因此,表现人们在吃完食物之后的反应,成了创作美食漫画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熟悉的《中华小当家》中看到无数发光的料理和吃了一口便成仙飞天的食客。
美食动漫也依然保留了食文化及食材相关知识,并且相较于料理的制作过程,更偏向于介绍文化与知识。美食漫画逐渐地发展成为了知识向的料理信息漫画,料理人也演变为美食评论家。而美食漫画这一称呼,也正式冠在这新一代料理漫画的头上,《孤独的美食家》也避免了不符合料理漫画三要素的争议。
《铁路便当之旅》,按图索骥走遍日本大大小小的车站,一路走,一路吃,对于吃货来说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在日本,这种以身边的廉价料理或者家常菜为主题的美食漫画的欢迎度大大超过了幻想题材漫画。动漫只是一种叙事方式,真正吸引观众的还是内容。在内容上,比起低龄向的空想型作品,表达实际指南信息、言之有物的实用型作品更受读者欢迎,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四、美食文化传播策略
海明威提出剧作的“冰山模式”,其主要包括三层内容:视听层、故事层和深层结构,即读者在文本中可以直接看到、感知到部分内容,而对于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则需要读者思考,挖掘隐含的内容。层层递进,探索动漫作品对我国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
第一,视听层即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内容,如语言、景观、服饰等。第二,故事层指建立在视听层上所表达的完整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故事。第三,深层结构,指隐含在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价值、道德信仰等深层次的内容。
美食动漫在传播中应注意:故事化叙事,中国美食文化对外传播要“故事驱动”,借用故事的悬念、冲突、情节等元素,使叙述的内容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题材多样化,我国的美食动漫不仅要走大众化路线,也要走精致化路线。大众化的美食动漫更加贴合生活,能够与受众产生互动;中国式表达,我国美食动漫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过度重视经济和政治的传播,文化传播力度不够或缺乏技巧。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应从人类普遍和永恒的价值体系入手,采取中国式含蓄表达,隐性传播中国文化;多渠道传播,我国美食动漫的传播媒介以大众媒介为主,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美日一些作品直接进军国际电影节,引起国际和国内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争先报道,并购买版权,节目未播先热。
美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也相对较多,难度较大。美食文化类内容之所以受到欢迎,离不开主题、艺术化处理、影视效果等多方面因素。不过,虽然近几年受众对于此类视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其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渐渐为人所注意到。具体来说,以自媒体为传播主体的该类视频,主要面对着真实性、独特性和商业性的几重质疑。
对于以题材、内容取胜的美食类短视频来说,其内容本身的真实性,是视频作为“存在”之灵魂。在制作过程中,不管是过度呈现导致视觉符号的堆积,让人产生审美的疲惫感;还是过于侧重形式上的意境,而忽略了内容真实,导致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短视频大潮中,独特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视频的最重要的符号“背书”。观者纷纷效仿,甚至照搬片段,使内容相近、质量参差不齐的视频如雨后春笋一般。内容的低劣,其背后所损耗的是观者的“共享信仰”。而对于真实性、独特性的把握,则更将成为观者衡量视频内容的一杆隐形“标尺”。
在流量为王的市场竞争中,不管题材与形式如何“文艺”,最终侧重的仍旧是变现能力。换句话说,市场孕育了多样化的需求,视频内容生产只是前端竞赛的一个小型窗口,其背后体现的是整条产业链的运作。这样的底层逻辑,势必让视频内容在产出的同时,同时具备了商业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五、结论
放眼世界,每个地域的文化大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的,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才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文化体系,于是也便有了千差万别。美食文化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往也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因此,美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向。
作者:谢文、张晶、申金鑫、薛玉坤
单位: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本期编辑:李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