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苏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苏剧电影《国鼎魂》的主演,王芳表示,能把剧目搬到大银幕上是戏曲演员非常向往的事情,“希望能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了解苏剧,了解苏州潘氏一族为国护宝的故事。”
从“苏昆剧团”到“苏剧传习保护中心”
苏剧传承一直在路上
苏剧发源于苏州,被称为“滩簧之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剧其实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一个剧种,她的唱腔是比较直接的板腔体,以七字句见长。”作为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近年来,王芳一直致力于苏剧的传承、科普工作。
从“苏昆剧团”到“苏剧团”,再到“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苏剧保护单位名称的变化见证了苏剧走向系统性保护的路程。2001年,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两个剧种,成立了苏州昆剧院,苏剧团得以在边上挂了一个筹;2016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
苏剧年轻演员演出传统剧目《十五贯》剧照
“现在我们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发挥我们老师的作用,做好传统剧目在年轻演员中的传承;一是充分激发年轻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的计划、展示的机会、登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主动的接过苏剧传承的大旗。”王芳说。
从“老人唱老戏”到“新人唱新戏”
培养观众是关键
王芳告诉记者,以前苏剧、昆曲两个剧种在一个单位的时候,是苏剧的受众群体比较多、比较能够有经济收入,“经济上是‘以苏养昆’。”但随着昆曲的发展日盛,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看苏剧,成为了摆在苏剧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戏曲演员,舞台上的表演要过硬。近年来,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加强了对青年演员在传统剧目方面的培养。“一个剧种,或者一出戏,只有一个两个演员好是吸引不来观众的。”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请来了专业的老师帮青年演员一点一点的抠表演上的细节,“只有表演先过关,才能有观众来看戏。”王芳说。
《国鼎魂》剧照
同时,一批体现苏州当地人文特色的现代戏也陆续推出。《国鼎魂》讲述了潘达于率领潘氏一族保鼎、护鼎、捐鼎的真实故事,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太湖人家》以小角度呈现大主题,成为江苏各大高校“争抢”进校园展演的剧目;《绣娘》是以地方戏曲呈现地方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现代戏,舞台上不止有王芳这样的中生代苏剧演员,更有很多苏剧舞台上的新面孔。“新人唱老戏”是剧目的传承、面孔的创新,“老人唱新戏”是艺术的传承、呈现的创新,而“新人唱新戏”既是为了传承苏剧薪火,更是为了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苏剧中,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培养年轻观众。
“我自己原来就是昆剧院的。当年昆曲也有‘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的时候,她也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王芳表示,苏剧断层多年,大家不熟悉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才要去做科普、去做推广、去做传承。可能会比较难,工作量也会比较大,但全国的稀有剧种都面临这种状况,我们也会像其他剧种的戏曲人一样,坚持做下去。”王芳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对于稀有剧种在编、导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我们做下去也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
苏剧电影《国鼎魂》不日即将登上大银幕。在电影的帮助下,苏剧能够更加贴近观众、传播得更广。不止电影,“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走进剧场看苏剧,很好听、很好看的哦。”王芳说。
记者:赵艳艳
本期编辑:肖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