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数字藏品,路在何方?

【要闻】时间:2022-12-08      来源:安徽日报      

数字藏品-660x371.jpg

        近来,数字藏品颇受关注:8月24日,上海数据交易所设立了全国首个数字资产板块;8月16日,国内数字藏品平台腾讯“幻核”宣布,基于公司聚焦核心战略的考量将做出业务调整,停止数字藏品发行;6月20日,头部科技企业科大讯飞宣布推出数字藏品平台“星昼”……  

        一张图片、一段音频、一本书,甚至一幅涂鸦,都可以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藏品走上交易平台。继去年元宇宙爆火之后,作为细分赛道的数字藏品火速升温,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传媒平台和出版行业等纷纷入场。数字藏品为何爆火?又为何有的平台选择关停?背后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从互联网企业到科技公司,资本纷纷入场  

        “两款首发数字藏品,开售后不久即遭抢空。”时隔两个多月,科大讯飞“星昼”平台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很激动。  

        6月17日,科大讯飞正式推出“星昼”数字藏品平台,同时宣布于6月20日12点开售两款首发数字藏品,一款是融合了千位亚洲父亲形象,并通过AI学习创造的“爱爸爸”虚拟人数字藏品;另一款是与非遗传承人白鹿霞子合作,将“西安剪纸”融入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所推出的数字藏品“开发者剪影”。两款均开售即售罄。“星昼”携手经典电影《大话西游》,以片中的经典人物和关键道具为基础开发了“一生所爱”系列潮玩IP,8月22日,《一生所爱-紫霞仙子》公开发售1500份,18秒售罄。  

        在合肥市从事传媒工作的郝好一直关注数字藏品,她明显感受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数字藏品正在加速“破圈”。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去年12月,新华社发行国内首套“新闻数字藏品”,“这是官方媒体首次发放数字藏品,且免费发放”。  

        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的火爆,在数据上也得到充分反映。一方面是平台数量正急剧扩张。截至7月底,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数量已经超过700家,而2021年,不到40家。另一方面是发行总额也快速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到4月,国内数字藏品的每日发行额从100万元左右,迅速增长到约1330万元,规模增长超过10倍。 

        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看好。据数据领域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巨大市场价值的刺激下,试水数字藏品的企业越来越多。不仅有腾讯、阿里、京东、趣链、百度等天然具有区块链因子的互联网企业深入其中、不断完善产品矩阵,还有视觉中国、芒果TV、新浪微博等企业积极抢滩布局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奈雪、欧尚、小鹏、伊利等品牌数字藏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一秒售罄到部分平台关停,市场日趋理性  

        被“本土化”后改名的数字藏品,在国际上被称作NFT(Non Fungible Token),意思为“非同质化代币”。本质是区块链数位账本上的数据单位,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字资产。它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条视频,通过限量发行的方式,让其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稀有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艺术品交易或参展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损耗,而数字藏品可以解决这些困扰。”郝好对记者讲述对数字藏品的理解,数字藏品还从技术上解决了造假、盗用等最打击创作者积极性的问题,给艺术创造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创作环境。“不过,最近‘幻核’的停售,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关注。”郝好说。  

        8月16日,国内最大的数字藏品平台之一——腾讯“幻核”发布公告称,将停止数字藏品发行,通过平台购买过数字藏品的用户可申请退款。作为曾经国内最大的数字藏品平台之一,背靠腾讯的“幻核”于2021年8月2日上线,受到数字藏品爱好者们的追捧,每次藏品发售后,基本会在几分钟之内售罄。比如,其推出的首款“十三邀”黑胶唱片NFT,开售不到1秒即售罄;98元1枚、限量6000枚的“一人之下”相关数字藏品也全部售罄。  

        “幻核”的突然退场,让很多玩家直呼“措手不及”。腾讯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目前国内尚未出台数字藏品相关的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数字藏品作为新兴领域,无论是行业风险,还是监管风险,都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公司基于聚焦核心战略的考量作出业务调整,聚焦自身核心业务。”  

        相比于上半年的高歌猛进,进入下半年来,消费者参与数字藏品交易的兴趣减退,一些平台也宣告关停。在腾讯“幻核”之前,6月27日,数字藏品平台“予藏”发布公告宣布关停业务并进行清退;7月3日,数字藏品平台“赛博艺术”和“嘉熠元艺”也分别公告称,收到当地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审核平台有关资质,并临时关闭市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前段时间数字藏品市场发展火热,大量企业纷纷布局数字藏品,但部分企业风险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急于通过挤压式的无序竞争抢夺市场份额,使得市场进入了假性存量竞争的局面。同时,投机炒作也在数字藏品领域出现,消耗了艺术创作者及收藏者的热情和关注度,随着热度的下降,资本的兴趣也随之转冷,整个市场开始降温,泡沫退去,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理性看待实际价值,藏品不应变成“炒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收藏之外,数字藏品还吸引了这样一部分玩家:他们并非真的热爱藏品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投资”,试图通过高溢价获得高额回报。在蚌埠市上班的小陈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开始接触数字藏品,总共投入了接近1万元,“6月份的时候,花了6000多元购买了一款数字藏品。其实这款藏品官方售价才999元,后期有溢价,听之前玩数字藏品的朋友说,圈内看好这款,后期还有增值空间,我就买了。然而,前不久,我这款藏品的价格降至3000多元。”  

        有专家认为,数字藏品的未来应当是放大其收藏价值和社交属性,做到“价有所依、值有所锚”,而不是最终变成“数字炒品”。  围绕让技术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多家行业自律机构发出倡议,推动数字藏品市场规范发展。4月2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提出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6月30日,中国文化产业协会联合近30家机构发起的《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反对二次交易和炒作、提高准入标准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共识。  

        不过,有专家表示,行业协会发布的倡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相应的法律监管空白仍需尽快补齐。一方面要明确数字藏品的属性,为具体藏品是属于艺术品、纪念品、金融产品还是其它提出分类标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行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确立平台的监管义务,比如要求平台严格审核发布的数字藏品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或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内容合规性进行审核等,确保数字藏品创作的正向发展。  

       “目前,我国数字藏品主要是作为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创新的工具和成果,而绝非是一个金融产品,二级市场虽然能为平台带来短期高昂收入,但其中风险巨大且难以预测。让文化的归文化,金融的回金融,才是数字藏品市场的应有归宿。”有业内人士坦言。


作者:何珂
本期编辑:郭春林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