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中美元首举行了旧金山会晤。在会晤中,双方深入探讨了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惠基础上,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领域达成了20多项共识。在人文交流方面,双方重申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同意明年早些时候大幅增加两国间直航航班,就中美教育合作达成一致,鼓励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强文化、体育、青年、工商界交流。通过此次会晤,两国元首共同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此背景下,共同浇筑人文交流这一中美关系的根基,无疑是推动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是跨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够带动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是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加深理解和塑造认同的基础。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看,1971年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不仅拉近了两国人民心灵之间的距离,而且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序幕,这是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的生动诠释。此后数十年,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但人文交流却从未中断。
中美建交四十多年来,中国赴美留学人数不断增加,连续多年突破30万大关;美国累计在华留学人数也超过33万。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地方交流和友好城市往来富有成效,自1979年缔结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至今,中美双方已经建立284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覆盖了美国90%以上州市,共同推动双边众多合作项目落地。
然而,自2017年以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严重阻碍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开展。当前中美人文交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中美人文高层交流磋商机制被中断。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立于2010年,是两国政府在人文交流领域开展合作的最高级别对话机制,对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和民间各领域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机制在2017年调整为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涵盖教育、科技、环保、文化、卫生、社会发展和地方人文合作七大领域。但自2018年底以来,该对话一直处于中断状态,严重阻碍了两国在人文和社会领域的交流互动。2023年7月英国《卫报》发布的一组对比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叠加地缘关系紧张,导致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在经历数年衰退后陷入低谷。
第二大挑战是中美教育和学术交流被“泛安全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特朗普政府2017年执政后,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和最主要的长期竞争对手,以竞争的名义对华实施遏制、围堵和打压政策。在冷战思维的驱动下,美国不仅在贸易、科技领域对中国“筑墙设垒”,还鼓动意识形态对立,渲染所谓的中国“锐实力”,试图制造两国教育和学术交流的“脱钩断链”。美国立法和行政机构将中美教育和学术交流视为一种“全方位”威胁,称中国通过开展对美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渲染人文交流会给美国带来商业、军事、情报和政治威胁。在“泛安全化”阴霾的影响下,中美许多跨国文化和学术交流项目中断,部分孔子学院关闭,一些在美中国学者及华裔学者遭受迫害,中美教育和学术交流遭遇“寒蝉效应”。
此次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为两国恢复人文交流带来机会窗口。元首外交是最高级别的外交形式,具有效果直接、意义特殊、影响深远的特征,在引领双边关系的发展方向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在两国元首就增加中美直航航班、开展教育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强两国文体及青年和工商界交流等达成重要共识的情况下,双方应抓住难得的机会之窗,共同作出努力,把这些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加强顶层引领,尽快恢复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机制。元首外交是中美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中美高层交流磋商机制是在两国元首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为两国加强人文交流构建了高层对话平台。中美人文交流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官方机制的引领和带动,两国应通过友好协商尽快激活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机制,共同规划中美人文交流的长远发展,加快推进在人文交流各个领域具体合作项目的开展。此外,还应尽快恢复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和中美旅游高层对话,恢复两国在教育和旅游方面的合作。
二是推动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柱。在人文交流的各领域中,教育交流是增进理解、塑造认同效果最深入持久的领域。中美教育交流既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一是留学收益。截至2023年4月,中国连续十余年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今年秋季被印度超越),赴美学生占到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形成约150亿美元规模的留学教育产业;二是科技收益。中国留学生赴美让美国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坐拥大量中国顶尖人才,许多留美学子在美国从事高科技行业、攻克重大科技项目,为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美教育交流不应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战场”,学术交流的危险不应被夸大。应该看到,中国留学生赴美国学习,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三是鼓励两国智库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智库是进行政策研究和分析的专业机构,通过中美智库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对彼此国情、政策、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建立更多的相互信任。一方面,中美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全球卫生、经济问题等,智库之间的交流有助于通过智力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为两国和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建议和支持。通过与政策制定者的交流,智库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政府的需求,提供更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四是创新人文交流的方式与载体,厚植两国人民友谊。中美都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大国,网络基建和数字技术发达。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通过在线文化展览、虚拟博物馆参观、远程文化体验等方式,推动数字化人文交流。另一方面,可鼓励中美文创产业的合作,通过共同创作影视作品、音乐、文学作品等,传递文化信息,推动中美创意产业的共同繁荣。此外,还可充分发掘中美“Z世代”(一般指1990—2000年之间出生的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主体角色,通过分享跨文化见解和多元文化体验来促进年轻一代的互动交流。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复信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时所指出的那样,“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只有增进两国青年一代的了解和友谊,才能让中美友好事业薪火相传。
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是连接中美两个国家及人民之间相识相知的纽带,是增进两国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桥梁,也是化解彼此分歧与矛盾的有效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旧金山愿景”为中美两国加强人文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国政府在处理彼此关系时,应认真倾听两国人民的声音。尽管当前中美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与分歧,但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只要充分激发和汇聚两国人民的力量,就能夯实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基。
作者:崔守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
李奕昕,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期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