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华侨华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者功能

【行业动态】时间:2023-1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华侨华人具有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解决跨文化对接问题,即如何使中华文化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社会文化习俗对接。对此,华侨华人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也熟悉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状况;既熟练掌握中国及所在国的语言,又了解两国文化环境和民众心理差异,且对两国间舆论的运作规则比较熟悉,是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因而在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推动民间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充分调动华侨华人的积极性,使其充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主体和中介。

  承担不可替代的“中间人”角色

  华侨华人在跨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跨时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语际的独特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审视不同文化语义的差异,识别两种文化信息的相通点,从而为促进中外交流搭建文化桥梁,打破中西文化隔阂。华侨华人可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中间人”角色,即在跨国社会环境中起到促进人文交流活动的联动作用。

  桥梁的搭建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会自行沟通并有机融合,华侨华人必须完成自我协调的多样文化整合,方可为桥梁的畅通无阻提供“中间”支持。这就要求华侨华人在接受来自居住国长年累月的意识形态输入和文化洗礼时,不割弃来自中华血统的基因记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无需割舍与祖籍国和民族身份之间的血脉关系,只需适应居住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在完成弹性、灵活、多元、杂糅的价值适应、文化融合和身份构建后,华侨华人便能够制造文化意义的“第三空间”,产生“中间人”效应。

  借助“中间人”身份,基于对国外受众文化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熟悉,华侨华人便能够根据国外受众“能听进什么”“想听什么”的诉求,把抽象的中华文化嵌入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传统节庆、中餐中医、华文教育等活动中,并进行在地化、全球化的创新融通。这样既能有效消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二元对立叙事,又能跳出中国立场对中华文化进行全球化表达和大众化阐释,减少对中华文化的敌视和误读,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在跨国全媒体传播矩阵中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和控制的全球公共空间,但公共意见和“意见领袖”却客观存在,并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在新时代,国际传播数字化、多形式、立体化的演变趋势为全球公共空间的初步形成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新媒体构建海外华侨华人参与的跨国全媒体传播矩阵,以发挥华侨华人中华文化“意见领袖”作用。

  公共意见的形成与“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密不可分。在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把大众传媒信息加工和解读后传播给一般受众,在二级传播中发挥着重要助推作用。因此,新时代发挥华侨华人全球“意见领袖”作用,首先要拓展华侨华人参与全球公共空间的媒介渠道。

  国际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客观上要求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度嵌入海外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到中国新媒体拓展海外业务的进程中来。比如,微信海外版WeChat现已支持20多种语言,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抖音国际版TikTok也已覆盖全球150个国家,支持75种语言。中国社交新媒体的海外拓展,有助于促进华侨华人开通个人自媒体账号,生产优质文化内容,分享中华文化体验。要鼓励海外华文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拓双语版并逐步走向国际主流媒体,比如,让华文报刊同时出版当地语言版,华语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时以当地语言播出节目。海外华文媒体的在地化传播,不仅有助于华侨华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亮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有利于把国内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推广开来。此外,还应积极经营国内各主流媒体的海外平台账号,以基于“家的归属感”的定位吸引大批华人华侨关注,进而形成华侨华人群体的网络聚集地,发挥网络集聚效应。通过以上方式,华侨华人可借助“中间人”身份,在全球公共空间中充当中华文化“意见领袖”角色,并引导海外受众形成对中华文化客观准确的“公共意见”。

  利用融媒体平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介与互联网等数字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纸质报刊、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传统单链条传播方式,难以适应受众对信息传播高效便捷和双向互动的要求。因此,新时代华侨华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充分利用融媒体等新兴平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一方面,要结合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外受众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话语共情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进行综合分析,以数据的精准识别推动华侨华人充分利用“报、网、端、微、屏、号”等各种资源,实现中华文化分众化、对象化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要降低国际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鼓励华侨华人以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全景展示等新传播形态展示自我、记录生活、创新表达,从微观层面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在所在国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当然,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对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盲目自信而导致的“自说自话”和“自卖自夸”,要以“他者叙事”拉近文化距离、优化传播内容,以强化融媒传播、丰富传播形态、放大传播效能,努力实现中华文化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和国际化传播。这将有利于中华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多样共存的民族文化中脱颖而出,绽放异彩。

  搭建海外华文教育平台

  作为华侨华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海外华文教育是指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对象,以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等各类文化机构为主要平台,开展包括中国语言、中华文化等蕴含中国元素的教育。它对于华裔新生代建立中华文化认同、强化中华文化身份、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和了解,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很多华侨华人都希望通过华文教育让自己的后代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普及中华文化,以继续保有华侨华人的民族特征,维系华侨华人的侨胞关系网络。华侨华人的海外华文教育具有悠久的传统,也吸引了西方国家和西方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兴趣。而华文学校在资金投入上的独立性和办学模式上的非官方性,客观上推动了华文教育的本土化、在地化以及与社区的良好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华文教育在当地可能存在的隔阂与成见,同时也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也是华侨华人对祖国思念的情感表达和集体流露。过去,中华传统节日更多是华裔群体自娱自乐式的节日聚会活动,并没有引起西方民众的广泛关注。当下,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中华传统节日活动,逐渐从“内向型”的小型聚会转变为公共庆典,从华人自发组织转变为所在国政府、中国驻外使领馆、华裔群体和部分非华裔群体共同参与的联欢会。显然,中华传统节日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美食文化、热闹场面契合了西方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商机的捕捉和对热闹的向往。华侨华人举办的各类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也日益公开化和多元化,在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体现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影响日渐广泛。在秉持节日传统底色、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风情的前提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西方得到了再诠释和新建构。同时,各种节庆民俗活动也就从中国节日演变成世界性的节日。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让世界看到了现代化中国的魅力,使华人华侨广泛参与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更具柔性成效。立足实践,总结华人华侨参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经验,发挥其主体及“中介”传播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在交流互鉴的人文交流、国际传播中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亢升 闫长远

      本期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