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的文化传统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式”的关键所在。从文化传统维度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化传统是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但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路径选择。”现代化之所以不是单选题,那是因为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历史条件的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很大不同的两个概念。传统文化是指“过去时”的文化,其中的优秀成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挖掘和阐发才能成为“现在时”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则是一个贯通古今的概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所有“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传统”这一重要范畴,并强调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作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的选择是多重因素、多种力量组成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就是“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文明虽然开放包容,但也是自本自根、独一无二的,中国道路的选择有其必然性,“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球文明倡议“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值得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借鉴。世界文明是多样的,各个文明的文化传统不一样,现代化道路选择也会不一样,这正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的深层逻辑所在,也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关键论据。
从文化传统维度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必须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传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注重文化传统,就是为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文明远见、文化定力、文化动能。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不懂得独立自主的特殊重要性,就无法深刻理解“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精神道统与文明传统,也就无法深刻理解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与世界性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从儒家反复强调的“君子求诸己”“仁者自爱”到道家的“自适其适”“适性逍遥”,再到佛家的“依自不依他”“自作自受,自性自度”,古代的独立自主精神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自作主宰、不假外求的道德品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中,独立自主更多是指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体现了“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
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自己来做主,果断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望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的形成、制度的确立、文化的发展,都是党带领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现代化新路。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从理论逻辑来看,文化传统是决定道路选择的重要维度,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注重文化传统,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
一方面,如果不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内在根据与深层逻辑,就无法进一步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重视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提高整合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另一方面,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是打破“言必称西方”、凡事“向西看”的思维惯性,进而建立起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理论视野和文化参考系的必要条件。在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实现现代化,就要大规模学习西方,这种“学徒心态”是实现文明更新、赶上时代所必需的。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努力、艰苦奋斗、不懈探索,新时代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平视世界”、平视西方。从学徒状态到平视心态,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重建、发展、巩固和丰富文化主体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最后内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核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重视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拥有独立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能力,拥有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内在参照系。
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重建、挺立、巩固和丰富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实践证明,“第二个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底色、中国特色、中国优势。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奴役和压迫,将其自身文化当作现代文明、“普世价值”强行推向世界。这对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冲击,面临“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问题不断拷问的诸多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深的紧张焦虑甚至是自我否定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到今天,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打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的盲目迷信,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赓续文明又更新文明,让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了中华文明赋予的深厚底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彰显了获得现代性滋养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连续性、独树一帜的优越性、无与伦比的文化主体性,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拥有了新的选择。
作者:肖伟光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申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