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城市空间发展更加注重增量的结构调整与存量的提质改造。日前,由中国建筑学会、同济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建成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管控与创新:城乡演进中的历史环境再生”。
「回应与实践全球文明倡议」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此次会议选取“管控与创新”为主题,体现了建筑遗产保护界对历史环境与城乡发展关系的思考,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回应与实践。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要成为当下生活甚至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同济大学教授伍江指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一是要有思想观念的创新,发自内心地认为保护与创新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内容;二要有方法的创新,研究怎么规划、怎么修复;三要有法律体系的创新,包括专业的制度、规范、标准,以真正达到保护的要求。
「从“大拆大建”到“留改拆拼”」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注意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保护发展观正在深入人心。对于建成遗产保护,从教条式的表象认知到批判性的本质领悟,从消极保护到积极保护,从旧有的技术定势到新型的技术融入,从专家圈子的单打独斗到相关领域的广泛参与,从“大拆大建”到“留改拆拼”,从复古守旧到尊古创新,从单一秩序到多元共生,清晰表明保护与再生的理念、方法和途径正在不断更新,学界、业界与全社会的互动不断增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向义海认为,在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处理好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加强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利用,通过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赋能城市。
二是统筹处理好文物事业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文物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契合时代,点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统筹衔接传统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既要注重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传统技法,更要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法,强化科技支撑。
四是统筹抓好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和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的关系,加强跨领域、跨学科人才的破圈融合,重视各类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五是统筹协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发挥好智库作用,鼓励专业机构和人民群众一起参与文物保护。
「催生历史环境再生的新生机新生态」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认为,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就是把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经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城市,经过我们的时代,传给子孙后代。
就文物保护而言,它不是政府的专利,更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都应该有的权利。要符合亿万民众的心愿,要给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授意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授意后,才会认真保护遗产,文化遗产才会更有尊严。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强化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革新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可以催生历史环境再生的新生机、新生态。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谷志旺长期致力于城市更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上海玉佛寺、上海音乐厅等的保护修缮工程。他介绍,法国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给业界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即历史文化建筑信息的完整保留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呼吁,借助科技的手段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日常体检,进而建立基于数字孪生的预防性保护体系。
作者:严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