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传承中推动梯田文化遗产活化发展

【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23-12-08      来源:广西日报      

1702545545118.png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系统挖掘农耕文化深层价值,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选项、必答题。

我国是第一个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国家。继承农耕文明、弘扬农耕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既能为现代农业提供丰富经验,又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增光添彩。作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和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和梯田文化是有形的物质载体,是中国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范例,也是人类农耕文明的伟大奇迹,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独特魅力。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符号、文化资源,以此开发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符合大众口味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推介梯田文化,推动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让千年梯田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新的生机,助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要求,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呵护梯田和梯田文化根脉

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新鲜动能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赋予了农耕文化最厚重、最包容、最温馨的底色。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农耕文化的哺育和滋养。梯田和梯田文化诞生于乡土之间,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朴实敦厚、邻里相帮等优良品德、美好精神的承载体,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生产、生态和凝聚人心的功能,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借鉴。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2018年,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组成),以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独特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为呵护梯田和梯田文化根脉,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阶段,实现了创新发展。萌芽期,就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初始开发;探索期,就是政府前期规划与指导,企业开发投资阶段;转型期,就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打破传统单一旅游治理边界,让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丰富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使梯田耕作得到传承,农耕文明得到保护,成为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

依托梯田和梯田文化遗产

进一步做好做活特色乡村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旅游产业是乡村极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向纵深推进,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看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又被注入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内涵,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把赓续农耕文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梯田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积极推进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梯田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梯田文化的多重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让梯田文化“活”起来、“特”起来,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群众之愿。

农民是保护、传承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让农民真正受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才能落到实处。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立足农业文化遗产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挖掘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以及独特性和稀缺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文旅深度融合设计,设立趣味农事体验区、传统民间技艺展演区、非遗传承体验所等,大力发展有特色、吸引人的民宿酒店、乡村乐园等文化产业,打造一批以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为底色,辨识度高、标识性新、地域性强的原生态创意产品和文化艺术品牌,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本真需求,既守护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又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的“消费流量”。

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度

推动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有序发展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绝非一日之功。深入挖掘梯田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梯田文化在育民、乐民、富民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链条开放,使其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必须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一方面要从历史沿革、文化起源等角度揭开梯田文化的“面纱”,让社会群体认识到遗产的历史和价值,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激发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结合梯田文化的特点和风俗,通过举办特色旅游节庆、开展专题宣传等形式,积极传播、充分展示梯田文化,介绍梯田文化保护知识,增进社会大众对梯田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与传承梯田文化的良好氛围,让梯田文化中的智慧泽被当下、启迪未来。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这既是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学界、行业协会、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参与和努力,把梯田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科学、合理、规范的发展轨道,在规划开发与合作、资本投资与运营、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一盘棋”的整体合力。只有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深挖梯田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才能让梯田承载的农耕文化,彰显的人文之美传承发扬光大,在保护与传承中展现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作者分别为贺州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1XSH018)阶段性成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