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行业动态】时间:2024-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为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和领悟,笔者作为历史档案工作者,现结合本职工作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谈一点学习体会。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并强调此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在2019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他用“四个共同”对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传承做出深刻阐述,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5次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论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总书记民族观的鲜明体现。上述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第二,清代档案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1000余万件档案,时间跨度为1371—1943年。其中,主要为清代档案,明代档案仅有3000多件。从文书种类看,分为皇帝诏令、臣工奏章、各衙署或各国间来往文移、史官记载及官修典籍、皇族谱牒等五大类,涵盖了清代各个方面。文字种类涉及汉文、满文、蒙古文、藏文、察哈台文等各民族文字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文。这些历史档案是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发展最直接的见证,也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依据和途径。

  国家疆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建设的基础,提供了各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物质基础。从清代档案记录的辽阔疆域来看,清朝皇帝以实现疆域的统一为目标。至乾隆年间,清王朝的统治疆域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到南沙群岛,北到外兴安岭。如此广袤的疆域,清代有大量档案及舆图可以佐证。如《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中的档案可以见证清代对边疆的有效治理及各族人民在此共同生活、开拓发展的事实。乾隆时期,在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皇舆全图》的基础上,结合实地测绘,绘制完成《乾隆十三排皇舆全图》。该图是当时关于我国疆域最明确和最完整的国家地图,也成为清代后来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清代的疆域也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从清代档案记载的文化认同来看,清朝皇帝以中国皇帝自居,清代不仅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进行了传承和发展。文化是多方面的,仅以清代政治文化的实践为例,档案可以凸显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大一统理念。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东北和新疆采取军府屯兵制,在蒙古地区以盟旗制度实行自治管理,在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进行监管,其边疆民族政策很有效果,也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理念。二是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制度。明清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下的行政管理制度,通过省、府、州、县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进一步奠定了基本的行政区划格局。三是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并对各级官员按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保证官员的素质和相对的公平性,进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伟大民族精神是连接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心灵归属栖息之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心的合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在清代历史中也得到深刻印证,而且清代在熔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方面涌现出很多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如清代满文档案翔实记载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事件,以及汉文档案真实全面记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棠等人物的生平事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相系、紧密相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清代各民族通过互市贸易、联姻通婚、迁移戍边、驻防屯田、朝觐熬茶、进贡赏赐乃至战争冲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

  文字既是各民族交流的工具,也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文字的使用情况本身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情况,而且文字的使用也可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从现存清代档案使用的文字种类看,汉文档案最多,占80%;满文档案次之,占近20%,还有蒙古文、藏文、察合台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并大量使用二体、三体、四体、五体乃至六体合璧文字。从档案数量上看,以汉文为主,使用最广泛,同时使用满文等多种民族文字,从而形成传达中央政令、传承中华文化的多种文字载体和多元途径,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

  从上述几方面可见,清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历史档案的独特作用。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希望你们以此为新起点,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档案法,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档案工作者,我们今后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持续不断推进基础业务工作,提供更多档案以供利用,服务学界,服务人民群众。二是要借助档案,围绕“国之大者”开展研究,服务中心和大局。要深入挖掘历史档案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借助历史档案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以此发挥历史档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说”系列笔谈之六)

  

作者:李刚,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处长、副研究馆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

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