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何以成为《温病条辨》第一方

【医学经典】时间:2023-1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700119788861.png

桂枝汤可谓天下第一方,方中五药,不可缺一,都是主角,天工之制也。清代柯韵伯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症即是,不必悉具矣。”该方用以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此知仲景公之方可通治百病。故而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将桂枝汤列为其著作《温病条辨》第一方,也就不难理解了。医家虽多有贬义,认为其诬圣误世,是因不解仲景公辨证施治之精义也。我的老师、已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瑞春先生曾讲过,温病家是仲景先师最好的学生。

其方用桂枝赤色通心,支条纵横,宛如经别孙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解风寒第一品。而桂枝汤是为卫不与营和谐而制,其诸症首先反映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故非桂枝不能担其君药之责。芍药性敛,内收营气,故能止汗。是剂用桂枝发汗,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能和血,为安内攘外之第一品。是方调和气血,既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也。刚柔相济之和,与安内攘外之和,共创和营调卫、解肌祛风之剂,非天工造物,安得此方。

是方用治表虚而发营中之汗,血汗同源,表虚自汗自当不同,邪风迫劫汗液而外泄,当知仲景公告诫之“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之语的重要。取汗是因服桂枝汤后,辅以啜粥,充实胃气用正汗以祛邪汗。而邪风迫劫之汗,乃血中之液。营中本为风邪扰攘,辛散太过,以火济火有动血之嫌,故王叔和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告诫,医者不可不深究。

《温病条辨·上焦篇》载:“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原文,是“太阳病,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在此提出此条,是因为此论被后世医家争论较多,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争辩往往是真理的试金石,通过此可以反佐桂枝汤在众方之中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绝不是沽名钓誉。清代叶子雨认为吴鞠通此作是有意将学识远驾于仲景公之上,售奸欺世,莫此为极;认为鞠通立言之意,以仲景公原文,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而用桂枝,则仲景公是自相矛盾,其所立之银翘散实为正治,深之曲意,大斥仲景公之非。当年仲景公制方对禁忌证谨慎严谨,对温病必有专论,可惜佚失。后世王叔和又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告诫,所以后学者都应当认真学习领会其禁忌证,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需辨清而用之。

还需要明确提出的是,无论仲景公立法,还是鞠通立论以承接仲景公之法,都是在辨证论治前提下的有的放矢。陈瑞春先生在论述桂枝汤时,明确指出除桂、芍的重要性外,姜、枣绝不是配角。其曾详细论述无生姜的桂枝汤可致肌表郁热、燥热而皮肤瘙痒的病例,是因为无姜而药力直趋于血脉之中,风邪无处发散而致行变于营血之中,可见该方立义之严谨,及药物协同关系之微妙。“寒不独伤人,风必冲其先”,引而入之,方能为病。故柯琴指出,“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发散外邪,内辅君主发阳气而为汗,故麻、葛、青龙,凡可发法剂咸用之,唯桂枝汤可不用麻黄,而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


本文作者:冯向东

本期编辑:张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