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此时正是阳气升发、肝气旺盛的季节,不少人出现口眼干燥、咽喉干痛、皮肤干裂等“缺水”症状。如果长期反复出现此类干燥症状,用补水保湿的方法也无法缓解,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春燥,而要警惕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记者采访了浙江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宋欣伟,请他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五大症状须注意
宋欣伟介绍,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损伤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该病常以口干、眼干、疲劳、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并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
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大,典型表现是口、眼、呼吸道、消化道、阴道等黏膜处外分泌腺体分泌减少引起的局部症状,还可出现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宋欣伟指出,高达2/3的本病患者会伴随外分泌腺体以外的系统损害,如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累及血液系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甚至淋巴瘤;累及骨骼肌肉系统可出现关节疼痛、肌肉乏力等症状。此外,还可涉及皮肤、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因起病隐匿,症状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
宋欣伟提醒,此病最常见五大症状,大家平时应注意观察:一是眼睛干涩,好像有沙粒,持续3个月以上;二是口干,食物都难以下咽;三是容易疲劳;四是睡眠质量差,容易失眠;五是全身出现游走性关节痛。
老年人群易罹患
宋欣伟表示,目前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内分泌、遗传背景、免疫功能异常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在感染因素方面,包括EB病毒、丙肝病毒以及HIV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感染均可能与此病发生发展有关。
从中医角度讲,此病属中医“燥痹”范畴,为感受燥热之邪,或湿寒内伏化燥,耗伤阴液,痹阻气血,脏腑官窍、皮肤筋骨失养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气虚、阴亏为本,血瘀、燥热为标,病位涉及肺、脾、肝、肾、三焦等。肺开窍于鼻,以喉为门户,如燥邪损及肺阴,燥胜则干,故见口咽鼻干、舌红少津等症。肺主皮毛,肺阴亏虚则皮干肤燥。而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成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生成乏源,脾不升清,津不上承,则见口干、眼干等症。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若燥邪致肝血亏虚,则见眼干目涩,又主藏血,津血同源,津少则血枯,血行涩滞,日久则成瘀,瘀邪又可致病,闭阻经络,累及关节肌肉。肾主水,主周身津液代谢,在液为唾,肾精不足,则口中干涩。肾主骨,其华在发,肾阴亏虚,失于濡养,则见发枯齿脱。
宋欣伟指出,通常来说60岁以上老年人是干燥综合征的高发群体,发病率大约在3%~5%,以女性居多。但是近年来干燥综合征患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增加了其患上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早防治
目前该病尚无法完全根治,故常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本病初起时容易被忽略或轻视,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
若已经确诊为干燥综合征,规范治疗及坚持随访十分重要。宋欣伟指出,该病治疗虽不简单,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中西医结合方法表现出了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发布的最新《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专家共识》将燥痹证型分为:阴虚津亏、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燥瘀互结、燥湿互结5个证型,分别建议以增液汤、生脉饮合沙参麦冬汤、一贯煎合青蒿鳖甲汤、活血润燥生津汤、乌梅丸等方剂施治,但临床实际并不局限于此。临证时医生会根据患者个性化的证候特点、病位病性,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等多个方面进行辨证。
除了常见的内服中药汤剂外,还可在正规医疗机构尝试一些中医外治手段,如中药眼雾化、针灸、耳穴压豆、中药熏洗等。
日常调理可缓解
生活中该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调摄等手段预防和辅助治疗干燥综合征呢?大家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穴位按摩
为缓解眼睛干涩,可按摩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等穴位;为改善口干症状,可按摩太溪(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水泉(在足内侧,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阴谷(在膝后内侧,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尺泽(在肘前侧,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等穴位;关节疼痛,根据不同部位而取穴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各穴位顺时针或逆时针规律按压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饮食调理
可以多喝柠檬汁或多吃其他酸性食物,促进唾液分泌。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尽量避免进食过多油炸、过咸、腌制食物。清淡饮食并非完全吃素,仍要保证优质蛋白(蛋、奶、鱼、肉等)的充分摄入。
此外,可选用枸杞子、菊花、决明子、百合、萝卜、梨、莲藕等滋阴清热润燥之品制作药膳,有助于改善相应不适。
起居调摄
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以防龋齿。改善用眼习惯,减少持续用眼时间,建议每用眼半小时,就闭目养神或者远眺以减轻视疲劳。多眨眼,少开空调,适当使用加湿器,用热毛巾湿敷眼部。
本期编辑: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