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聊城东阿县召开,多位中医药专家以及来自各地、高校、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
有人形容中医药: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中医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是如何从中华文明中创新发展出来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哪些哲学道理,又是如何影响人民日常生活的?在这场座谈会上,中医药专家代表各抒己见。
谈及中医药的发展,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医大师王新陆介绍到,中医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逐渐丰富和完善了整个理论体系,从《黄帝内经》到东汉末年张仲景,从金元四大家到明代温补学派,从明末清初的温病学说到民国初期的中西汇通学派,不同历史时代背景造就了中医学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医药之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其灵魂是中华哲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岐黄学者高树中也表示,中医学在形成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具体方法,都大量融铸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历算、气象、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科学和文化双重内涵。
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是中医得以传承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岐黄学者王振国在发言中举例道,隋唐时期,在儒家思想文化与当时流行的佛道文化形成合流之势的背景下,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著成《大医精诚》,全文1000余字的文章至今广为流传。
王振国认为,《大医精诚》并非高高在上的教化,而是将其思维进行了生活化表达,以生活的小细节,讲做人的大道理。“‘不自歁,不歁人’,即在学问上实事求是;不歁人,对患者竭诚救治,‘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都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数千年健康生活的实践经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指导着我们的衣食住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风度,忘了温度”“暴饮暴食,吃播风行”“拼命加班,熬夜狂欢”等不良生活习惯却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人民健康与长寿的美好愿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阎兆君介绍,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底蕴决定了它不仅医病也医心。“近年来我们作了3万多例大学新生意志状况调查,用相关中医方法促进身心健康,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解决心身健康难题的药房。”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师彬也表示,道不远人,中医药文化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药补不如食补;地善苗茂盛,宅吉人兴旺’等,其中都蕴含着中医药学哲理”,于是,师彬提出“促进中医生活化”的想法,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为此,师彬表示,要对中医养生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整理,对历代名医以及当代国医大师的养生实践进行调研,提炼出易于当代民众接受的健康养生内容;探讨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培养“中医生活化”的群众基础,引导国民认识到中医药能切实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养生方式。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蕴含深刻的中国智慧。了解中医的以平为期、扶正祛邪、组药成方、内病外治等思想、理论、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传承创新,重要的一环是培养更多中医人才,感召更多人加入中医的队伍中去。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刘更生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祖国的建设者、捍卫者、见证者。培养当代青年肩负起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重任,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至关重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蕴含深刻的中国智慧,了解中医的以平为期、扶正祛邪、组药成方、内病外治等思想、理论、方法,有助于青年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怎样较快让当代青年了解中医,喜爱中医?刘更生建议,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建设中医特色的场馆、街巷,吸引青年参观、体验;倡导青年干部带头学习中医文化知识;让中医药文化进大学开设讲座或选修课,鼓励有条件的大学设立中医社团。
作为首批7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唯一承担中医药文化建设特色课题的省份,山东省把此次座谈会融入2024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系列活动中,期间还将开展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医药名师仁医坐诊等配套活动,在向游客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更将进一步拉进中医药文化与人民群众生活之间的距离。
记者:大众网 杨潇潇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