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的报考行情连年升温,然而,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仍充满不确定。即使踏入中医药大学、就读相关专业,也并未将中医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中医就业难、前景差的声音,使一些年轻人在求学就业道路上愈发迷茫。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佳向记者分享,在她的课堂上,有人会穿上古装在学校凉亭表演;有人通过漫画的形式,制作出一部动画电影;还有人把药材和电视剧联系在一起,如《新白娘子传奇》里的雄黄,《甄嬛传》里的麝香……陈凯佳运用她独特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演绎中医药大家的生平故事,以唤起初入中医领域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医学史是每位踏入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唤起学生兴趣、坚定中医学习目标,对于教师而言,并非易事。
在给本科生介绍中医起源、历代名医等知识点时,陈凯佳常采用“分享式阅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开出书单,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中医古籍,再将读到的内容在课堂上分享。
在医案导读的教学中,陈凯佳也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医案导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临床模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看到书中的一个病人,如何去推断他得的是什么病,应该怎样治疗,讨论的过程就是临床诊疗模式的一个过程。”
在选择案例时,陈凯佳会遵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先从离当今时代近的医家著作讲起。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陈凯佳没有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中医四大经典,而是选择接受度更高、更具趣味性的方式给学生上课。
“中医学科具有较为浓厚的人文特征,对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兴趣引导。”陈凯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医的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具有较多人文内涵,学习中医对于大多数初中起就接受自然科学熏陶的学生而言,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因此,相关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兴趣。阅读经典、查找资料,这样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唤起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
作为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再传弟子、中医药专家刘小斌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陈凯佳坦言,自己的学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中医也并非她的自主选择,“是中医选择了我”。
陈凯佳高考后经历专业调剂,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经过7年学习,逐渐被中医的魅力所吸引,领略到中医是一门“集天地人文于一体”、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最终投身于中医药研究中。因此,她十分理解当今青年人对于专业学习和职业道路选择的困惑迷惘。她表示,医学专业学习时间长、前期投入成本大,年轻人在不了解中医时对专业前景迷茫十分常见,很多学生也是机缘巧合或迫于现实进入该领域学习。相较于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阅读、思考,从而建立起学科兴趣。
在师从邓铁涛教授和刘小斌教授的学习过程中,她领悟到阅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她提及恩师刘小斌教授对中医学者的寄语:“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开卷有益,熟读圣贤,学无常师,择善而从。”陈凯佳认为,教师口头上讲的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切身感受到,学习中医的过程需要不断阅读经典,补充知识,增进思考。
“西医是推陈出新的过程,而中医更多是一种传承关系。”陈凯佳说,中医四大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科的基本框架。学习中医时,多读经典是邓铁涛教授给初入中医领域青年学生的建议,也是陈凯佳深耕中医学术研究多年的经验之谈。在阅读中医经典时,能感受到“中正平和”的生命奥秘所在。
以《黄帝内经》为例,陈凯佳向记者介绍了中医经典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万物欣欣向荣,自然界新旧交替、阳气舒展,因此人也需要顺应气候环境,早起、多登高爬山,让身体中的阳气得到舒展。在她看来,“经典古籍中描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十分接近,可以由此调适自己的饮食起居生活状态,修身养心。”
对于研究生,陈凯佳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生、博士生招生时,她最看重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研究生阅读经典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和了解,还需要学会挖掘精华,寻找可运用于临床、具有学术价值的具体内容。”陈凯佳表示,研究生需要在阅读中从具体感兴趣的研究点切入,培养独立的科研思维,对中医药进行纵深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学术创新性的观点。她表明,缺漏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弥补,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今很多中医学生所欠缺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尽信书不如无书”,只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所累。
对于中医药学习有兴趣,有志于从事中医药领域学习、研究的年轻人,陈凯佳给出了中肯的建议。首先,她呼吁广大学子不要忽视现实考量,学医年限长、前期投入多,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同时,她也鼓励广大中医药学子,培养一种中医思维,留住一份学习乐趣,学习中医能让自己活出健康、成为“中正平和”的人,也能帮助身边的人,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柯欣然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