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场,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10多米的茶文化墙上,摆放着数百种中国茶叶,还有来自东非高原、南亚次大陆以及德国、英国等世界茶产业产销国的茶。展厅里,除了茶叶,还有茶冰淇淋、茶巧克力、茶啤酒、茶枕头等衍生品。“在这里,茶不仅可喝,还可吃、可感、可制作”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袁利人说。
林恩茶业于2005年落户江西南昌,是一家集规模种植、经济加工、标准仓储、自动分装、科技研发、品牌营销及茶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过去的近20年里,林恩始终坚持主张为消费者提供一杯简单、时尚、便利和安全的茶品与服务,做让大多数人喝得起的健康好茶。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工信部“2022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等多项荣誉。
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场内景
2023年,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场投入使用,项目建有货架式4000吨级的标准中央仓,以及智能化、可视化、深度体验式透明工场,科普空间,博物馆,茶书房,全球研发实验室和茶展厅,自助体验工坊等设施,立足体验化、场景化、品牌化、城市化,是茶文化体验的综合平台。
创新:强劲的新产品研发能力 打造差异化产品
林恩茶业自创立之初就坚持在创新研发上下功夫。随着近年来国内市场新茶饮,新茶食等新业态的出现,林恩茶业为此在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商业模式、自主品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目前已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开发项目17项,研发投入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
强劲的新产品研发能力也是林恩茶业始终在茶产业中保持优势的“秘诀”之一。迄今为止仅在国内市场就开发了80多款茶产品,并根据不同区域消费群体的饮茶口味和需求,研发相对应的产品。
夏秋茶的研发是林恩茶业在新产品中不断突破的一个“缩影”。国内大多数茶企只做春茶,因为夏秋茶口感差、易老化。把夏秋茶开发成高附加值产品,林恩走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工艺创新,形态改变使其风味变得柔和,多元;并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以及开展与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等机构的深度合作,不断加强技术攻关。2023年,林恩基于夏秋茶开发的5款新品,实现2,000多万元的新增销售额。
品质:让中国茶业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据袁利人介绍,林恩茶始终把产品品质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已传承和开发出基于传统江西绿茶、红茶、茉莉花茶和特种茶等多品种,主销东西欧、中东及北美等32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从南昌到乌鲁木齐,从莫斯科到伦敦,每周有3,500万杯林恩茶在全球消费。一片茶叶,一抹茶香,以林恩茶业代表的中国茶业坚持以品质为先,将中国好茶带给世界,让世界更好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借助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场平台,企业每年都会接待来自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海外爱茶人士来此参观交流。系列产品也成为了一些驻华外事机构,涉外团体的指定用茶,企业连续六届参加每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家进口博览会CIIE,纽伦堡国际有机展BIOFACH,常年应邀以自主品牌形象赴海外参加主流茶文化、茶产品,茶礼仪的推广交流活动,位于南昌的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场自2023年8月启动以来,因其专业,融合,现代和时尚的特质,吸引来海内外的100多个代表团参观交流指导并广受赞誉,成为中国茶行业创新引领的一个案例。
2022年11月,“林恩茶”商标在美国完成注册;2023年4月,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为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场“国际茶商联谊中心”授牌……这些都是“林恩茶”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重要进展。
绿色:坚守环保理念 践行节能减排
林恩茶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好加工产生的废料入茶梗、茶灰等做成茶枕或开发成化肥等衍生产品。开发有机夏秋茶资源并通过发酵、膨化、自然添加等新工艺完成茶产品的有机全价值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循环,倡导并践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落实“双碳”行动,林恩茶业积极做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艺设备的技改工作,引进全自动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的同时减少了电力消耗。早在2018年,林恩全产业链就放弃了木柴,燃煤的使用,公司连续十几年通过的RFA、ECOCERT、FTR、ISO22000等国际国内认证体系覆盖了品质安全、环境、人文、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推动林恩茶业的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在产品包装方面,林恩茶业承诺未来3年不再开发新的印铁制罐产品包装,以食品级可重复利用的铝材和可降解的玉米淀粉作为茶包的主材料,将天然材质融入包装设计与创意,让产品更简约,更环保,更具设计理念和人文关怀。2023年林恩茶被评为江西省绿色工厂。
林恩茶业始终坚持以品质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和拓展国际市场,成功入选《2024福布斯中国茶行业系列推选》,荣登「2024年度潜力企业」榜单。未来,林恩茶业将持续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继续践行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积极参加茶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为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形象贡献自身力量。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