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加持,经典名方“上新”,中医药焕新升级迎来新机遇

【医学经典】时间:2023-11-01      来源:文汇报      

“颠覆性技术正在改变中医药研究的面貌。”10月24至25日举行的2023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中医药研究越来越注重采用转化医学的理念,研究模式日趋深入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研究理念与模式的升级,带来产业发展的提速。2022年我国中药制药市场规模达790亿元,近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不少与会专家都提到,今年中医药市场的增长曲线有望“跑赢”整个生物医药的增长曲线。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中医药产业正迎来新机遇。
让经典名方焕发新的产业和社会价值
“2019年至今,公司产值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长,今年预计将突破40%。”梦阳药业董事长张敏说,增长曲线的实现,主要依托于一款名为“生白口服液”的纯中药制剂,它源于我国名老中医邵梦扬教授的一张药方,主要用于治疗因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推动市场快速接受“生白口服液”的,是梦阳药业用科技手段对药方进行了现代化诠释。张敏透露,在循证医学方面,他们联合全国多位院士专家和临床医生为“生白口服液”的中药材做了指纹图谱,药物上市后又联合全国21家医院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生产过程也实现了中药提取全自动化控制。
去年,梦阳药业入驻上海奉贤区。在这里,他们正在研发一款小分子药物,一种从中药五味子中提取的单一化合物,主要用于预防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损伤,目前该药已进入二期临床。之所以选择奉贤,张敏坦言是看中了东方美谷中医药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园区拥有和黄药业、凯宝药业、雷允上药业等14家中医药特色企业,2022年中医药产业累计纳税同比增长21.4%。
让道地药材品质可控产量有保证
对中医药来说,药材有保证,药品质量才有保证。受制于产地、气候等因素,中药材的供给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发展。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积宗表示,中药有别于西药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化学药物能随产量扩大而降低成本,而药材作为农产品产出是有限的。如何让科技从源头上确保中药材品质,是中医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梦阳药业的保肝药物“猪苓多糖胶囊”需要用到猪苓,而这是一种无性繁殖药材,无法通过育种种植,因此产量有限且风险较大。张敏透露,他们正和相关专家共同开展猪苓的有性繁殖研究,让药材品质更可控,产量更有保证。
在做出“麝香保心丸”“胆宁片”等爆款产品后,上海和黄药业仍在中医药“宝库”里不断挖掘。公司总裁周俊杰说,麝香保心丸和胆宁片都源自原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通过这几年的不间断挖宝,多个经典名方陆续推向临床。
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致辞
眼下,和黄药业正与林国强院士合作研发一款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其关键成分红景天苷需要从价值不菲的红景天中提取。经过多年不懈研究,林国强团队用苹果籽中糖苷酶合成出了红景天苷,解决了这一难题,推动了这一经典名方的转化。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发展中潜力无限
随着研究手段的推陈出新,中医药的“有效证据”也越来越多。比如,沈自尹院士在研究肾阳虚的过程中,发现人体尿液中“尿17羟基皮质类固醇”可作为肾阳虚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岳建明院士从中草药金属兰科里找到了有效成分乌药烷型倍半萜和它的二聚体,发现它的抗疟疾作用比青蒿素强1000倍,且没有耐药性;中国医科院药物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小檗碱(黄连素)能够调节血脂和血糖,揭示了人体内存在着一个不同于他汀类药物的另一个血脂调节通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
陈凯先认为,自动化、信息化、高通量的实验研究技术平台和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中医药研究,将深刻改变中医药研究的面貌。前者能够快速得到中药样品的成分或组分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药理活性等关键数据,后者有望对中药临床的遣方用药、中药现代化研究,尤其是多组分、多剂量、多配比背后的作用机理作出全新诠释。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之快,是过去不敢想象的,这些技术将在中医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陈凯先说。

本届大会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上海市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奉贤区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作者:沈湫莎
图片:除注明外为主办方提供
本期编辑:张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