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种子类中药的功效概括起来主要有补益、润肠、明目、安神、行气、温中、化湿、利水、敛涩、杀虫等十个方面,其中也普遍存在着“一药多能”现象。
•在认识果实种子类中药时,类比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为了防止营养和水分丢失,植物种子大多具有封藏之性;再如果实与种子均有繁殖之用,“以籽生子”,用种子类中药治疗不孕不育症等。
为了繁衍后代、延续物种,植物多采用授粉使其结岀果实、形成种子的方式。其中一些果实及种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被发现可以入药为用,谓之果实种子类中药。在植物类药材中,此类药约有200种,仅次于根茎类而居于第二位。兹对果实种子类中药的特性与应用作一梳理分析。
分类
果实和种子均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果实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通常是采用完全成熟或将近成熟的果实,少数为幼果;多数采用完整的果实,也有采用果实的一部分或采用部分果皮或全部果皮,或部分果皮的果柄,或果实上的宿萼,或仅采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或采用整个果穗等。种子类中药大多是用完整的成熟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也有不少是用种子的一部分。尽管果实与种子在构成、形成器官及形成条件方面均有所不同,但由于果实大多包含着种子、与种子一起入药,因而两类在药材中并未严格区分。当然也有只用种子者,还有以果实贮存、用时再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者。
果实种子类中药的功效可谓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补益补气者如大枣、白扁豆等;补血者如龙眼肉、黑芝麻等;补阴者如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楮实子、功劳子等;补阳者如补骨脂、 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蛇床子、核桃仁、葫芦巴、韭菜子、无名子等。
润肠如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桃仁、黑芝麻、西瓜子、榛子、葵花子、决明子等。
明目如蔓荆子、决明子、青葙子、刺蒺藜、茺蔚子、沙苑子、楮实子、蕤仁、望江南等。
安神如酸枣仁、柏子仁、莲子等。
行气如香橼、佛手、枳实、枳壳、刀豆子、娑罗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川楝子、荔枝核、橘核、柿蒂等。
温中如吴茱萸、大茴香、小茴香、胡椒、花椒、荜茇、肉豆蔻、红豆蔻等。
化湿如砂仁、白蔻仁、草豆蔻、草果等。
利水如牵牛子、薏苡仁、冬葵子、椒目、赤小豆、葶苈子、丝瓜籽、葫芦籽、巴豆、地肤子、冬瓜子等。
敛涩如白果、乌梅、五味子、罂粟壳、诃子、覆盆子、金樱子、棕榈子、芡实、山茱萸、浮小麦等。
杀虫如槟榔、使君子、榧子、千金子、南瓜子、鹤虱、芜荑、木鳖子、大枫子等。
与其他类中药一样,果实种子类药也普遍存在着“一药多能”现象,如车前子可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牛蒡子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枳椇子能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通利二便;莳萝子可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皂角能开窍祛痰、散结消肿、润燥通便;预知子可清热利湿、活血通脉、行气止痛;马钱子可通络止痛、散结消肿;楮实子补肾、清肝明目、利尿;梧桐子可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冬瓜子可润肺、化痰、消痈、利水;王不留行可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天仙子能解痉、止痛、安神、定喘;无患子可清热、祛痰、消积、杀虫;水红花子可清热、软坚、消瘀破积、健脾利湿;白花菜子可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鸦胆子可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能腐蚀赘疣;急性子可破血消积、软坚散结;木蝴蝶能润肺、疏肝、和胃、生肌等。
辨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人一样,植物也是禀受天地阴阳之气、日月之华而成,并形成与生俱来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生命特质。
果实与种子的存在,是植物新生命的寄托,理当为精华之所在,能量之所聚。由于其含有各种营养物质,且各具有气味偏性,因而相当一部分就成为对人体有用的食物与药物,此即所谓补益作用。一些富含油脂的果实与种子,如大豆、菜籽、棕榈、花生等,对人体不仅可提供营养,而且还具有润肠作用,即如《医林纂要探源》言:“凡用子、用仁,皆有润意。”
在认识果实种子类中药时,类比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为了防止营养和水分丢失,植物的种子大多具有封藏之性,且封藏力的大小又决定着其生发的早晚,而此与人体之肾颇为相似,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再如果实与种子均有繁殖之用,可以完成植物的传宗接代,中医学也由此产生“以籽生子”认识,认为一些种子有助于人类孕育,可用以治疗不孕不育症。古代文献中即把人类的孕育类比为自然界播种、生根、发芽,将治疗不孕不育的方剂列为“种子门”。而人体中,肾主藏精、生殖,因而治疗不孕不育也多从肾入手。又如明目作用,因目为“精明”,受脏腑精气充养濡润而明亮有神,而一些种子的外观晶莹圆润,且有滋养肝肾或清肝作用,故而有明目功效。还如一些植物为了给种子的传播扩散争取时间,也为了促使种子在最理想的环境条件下萌发,采用了犹如人之睡眠一样的休眠策略,其果实与种子便作为安神药而助睡眠。此外,一些植物为了自我保护,果实或种子对动物与人都有一定毒性,由此成为具有驱虫、攻毒、泻下等功效的中药。
果实与种子的形态、颜色等也与其功效有一定关联,如枸杞子,色红、味甘酸,除了具有种子补肾之常力,尚能甘酸而补肝、生血,赤色入心而补心血。再如补骨脂,色黑、形象肾脏,气腥膻,得肾气最全,故尤以补肾壮骨为力;辛而散,故又能祛水湿。又如石莲子,色黑入肾,质重下沉,今有发现逾千年的莲子于水中尚能发芽生长,可见其封藏之力超强,故善于固精。还如浮小麦,因其干瘪容易吸水,故而可固表止汗。观察还发现,种子类中大凡尖或有棱角者,多有开破疏通之性,如诃子可疏通肠胃,茺蔚子能疏通头目、活血除风,白蒺藜能软肝散结、疏通肝气,苍耳子可祛风散结、宣通鼻窍,八角能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公丁香能温中降逆、补肾助阳,菱角能健胃止痢、抗癌肿等。
当然,果实与种子所具有的功效还主要取决于其气味、归经及升降之性等。以气味为例,植物大都有一种适于传播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水果的果核及附近的果肉大都为酸、苦、涩,这样可使果肉被吃掉后果核不被破坏,而酸涩之味具有收敛之功,可作为固涩之药,应用于久咳、久泄、多汗、出血、遗精等病证的治疗。再以升降为例,《本草备要》言:“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但也有“诸子皆降,苍耳(或蔓荆)独升”之例外。《本草问答》在解释“苍耳子、蔓荆子皆草之实也,何以皆能上升?花椒、橘红皆木之实也,何以皆能外散”时曰:“果实仁核之主收降,其大端也;亦有须合形色气味论之,方为确当。苍耳有芒而体轻松,蔓荆味辛而气发散,故皆有升性,亦核实中之变格也。至于花椒、橘红,气味辛温,故能升散;然此二物仍能降气,且皆皮壳也,故益有升性。至于椒之目能止自汗,橘之核能治疝气,则纯于下降而不升发。盖同是果实,又有皮、肉、仁、核之分。皮肉在外,容有升散之理;仁核在内,则专主收降,断无升散。是以牵牛子、车前子皆兼降利,荔枝核、山楂核皆主降散;白蔻仁、西砂仁味虽辛,而究在温中以降气;柏子仁、酸枣仁功虽补,而要在润心以降火。至于杏仁之降气,桃仁之降血,又其显焉者也!”
应用
由于种子类中药的作用成分不易煎出,加之一些有毒副作用,因而古今炮制时一直沿用“逢子必捣”“逢子必炒”的做法。如《医宗粹言》“诸药制法”云:“凡药中用子者,俱要炒过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碎,如米之在(谷),虽煮之终日,米岂能出哉?”
果实与种子类药临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诸子诸仁合用则主要见于治疗不孕不育与便秘的组方中。
《摄生众妙方》载有被称为“古今第一种子方”的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谓:“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受此影响,后世治疗男女科疾病也常以诸子合用,如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沈绍功家传的十二子种嗣汤(菟丝子、蛇床子、金樱子、女贞子、枸杞子、川楝子、车前子、补骨脂、覆盆子、茺蔚子、五味子、香附子),能增加受孕概率,提高胚胎质量。国医大师林天东拟有八味强精丸(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五味子、乌药、沉香、细辛),用以治疗精子量少、精子成活率低等所致的不育症。湖北中医王绪前根据其师熊魁梧的经验,组有八子种子汤(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沙苑子、蛇床子、王不留行、熟地、山药、丹皮、山茱萸、茯苓、泽泻),用以治疗不孕不育症。另有报道,用八子固精汤(菟丝子、沙苑子、韭菜子、金樱子、枸杞子、白莲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药、当归、党参、煅龙骨、煅牡蛎)治疗遗精等;用八子二仙汤(菟丝子、枸杞子、沙苑子、韭菜子、覆盆子、蛇床子、淫羊藿、仙茅、车前子、五味子)治疗不育症等。更有一经验方名曰“十八仙子方”(仙灵脾、威灵仙、仙茅、仙鹤草、焦四仙、枸杞子、桑椹子、覆盆子、菟丝子、沙苑子、五味子、车前子、韭菜子、女贞子、金樱子、莲子、茺蔚子、王不留行子、地肤子、蛇床子、川楝子、牛蒡子、蔓荆子),用以治疗不孕症。其他尚有用八子汤(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韭菜子、胡芦巴子、枸杞子、金樱子、补骨脂),治疗男性乳房增大症等。
《世医得效方》载有五仁汤(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用以治疗肠燥便秘。后世也多袭此意进行组方,如湖北武汉中医徐宜厚用百合八仁汤(百合、枣仁、瓜蒌仁、杏仁、柏子仁、冬瓜仁、火麻仁、郁李仁、核桃仁)治疗便秘、干燥综合征等;江苏扬州中医张恩树用六仁润汤散(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柏子仁、桃仁、杏仁、川厚朴、炒枳壳)治疗习惯性便秘等。
其他尚有用以治疗痰壅咳喘的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用以治疗湿温初起的三仁汤(杏仁、白蒄仁、薏苡仁、半夏、滑石、川朴、通草、竹叶)等。上海名老中医陈苏生有一“二麻四仁汤”(麻黄、麻黄根、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用以治疗过敏性哮喘,等等。
综上所述,植物为了生生不息,演化出许多令人称奇的生存本领,如适应环境、顺应四时、引起关注、自我保护等。所产生的果实与种子,更是凝聚了其一身或一生的精华。对于这种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充分利用。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果实种子类药物所含成分等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若从一个生命体的角度而言,相关的研究还嫌粗浅,对其所蕴含的强大能量表现出的种种神奇之处大都尚未找到合理的解释,还有待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作者: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本期编辑: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