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医学史展厅里展陈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复制品。这幅画大名鼎鼎,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那它为何会出现在中医药博物馆里呢?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幅名画,看看它与中医药的关系吧。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师张择端绘制。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生动地再现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
由于对建筑、车船、人物的描绘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研究北宋民俗生活、工商贸易、建筑形制、交通工具的重要史料。北宋时期是社会稳定繁荣、医学大发展的时代,仔细端详画卷,也不难寻觅中医中药的踪迹。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多处药铺和诊所,其中描绘最详实的是画卷末端的“赵太丞家”。“太医丞”是宋代宫廷医官的名称,很显然是以“御医”为号。当时的东京开封是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有“香山药海”之称,而上等的药铺大多是官宦人家或宫廷御医开设的。这家药铺门前竖立的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及“大里中丸劳伤胃丸”“五劳七伤回春丸”等字样,完全可以作为离它不远处的“孙羊店”这类大酒家的支援,酒客喝多了,有前太医院御医在此,酒伤无妨。这里所说的“大里中丸”和“集香丸”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北宋时裴宗元、陈师文、陈承等奉诏将官药局所收医方校订后编成的,是当时官药局的制剂规范,收录了大量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名方和成药,如逍遥散、藿香正气散、至宝丹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出现在画中,可见其流传应用之广。宋代还是香药大量应用的时代,集香丸使用麝香、丁香、木香、香附、白豆蔻等多种芳香药物,也反映了宋代医药发展的一大特点。屋内有一招牌写有“赵太丞理男妇儿科”,屋内坐着一位怀抱小儿的妇女,她旁边还站着一位妇人。在二人面前有一人正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可见“赵太丞家”不仅制售药品,还有医生坐堂诊病。宋代儿科有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钱乙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儿科专家。画中给小儿看病的场景,可谓逼真生动。
与赵太丞家相隔不远处,“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招牌十分抢眼。如前所述,在宋代香料用途十分广泛,从熏衣、合药、美容、防腐到食用,从贵族、文人到平民百姓,都有使用。香料主要由海外进口,多达百余种。焚香在宋代文人雅士中尤为流行,他们崇尚理性自悟,追求心灵淡泊、洁身自好、清静雅趣的生活,喜欢焚香、弹曲、作画、写诗,找寻一份属于自己的高雅清洁之美。
除此以外,《清明上河图》中尚有刘家药店、杨家诊所及药摊等与医药相关的场景,可见医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为市井之必备。宋代医药产业的繁荣和鲜明特色也由此可见一斑。(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期编辑: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