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这是《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的第一章,以“枌”起兴,表达对意中女子的思慕之情。诗中的“枌”,便是榆科榆属乔木榆树,又名白榆、春榆等。
榆入诗文用途广
榆树树形高大,枝叶繁茂,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乡土树种。榆树的榆荚、叶、皮都有一丝甜味,可食用,是古代穷人在饥荒年月的救命粮。现代作家刘绍堂的《榆钱饭》中写道:“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榆钱既可生食,也可蒸食,《榆钱饭》中写道:“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刘绍棠还详细介绍了榆钱饭的做法:“九成榆钱儿搅和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自古至今,描写食榆钱的诗词也很多,如金末元初元好问《食榆荚》诗曰:“一杯香美荐新味,何必烹龙炮凤夸肥鲜……先生扪腹一莞然,此日何功食万钱。”
榆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可作蔬菜食用,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榆树皮富含淀粉和黏性物质,能磨成面粉,称为榆皮面,可用来包饺子、做面条,就像《榆钱饭》中所写:“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古诗中也有颇多食榆皮救荒的记载,如清代严启煜《榆皮行》曰:“井庐无烟野无草,万户嗷嗷缺一饱。村南村北总成群,去剥榆皮行及早。”魏象枢《剥榆歌》谓:“榆皮疗我饥,那惜榆无衣。”榆树皮还是做香时必用的一种黏合剂,将榆树皮磨成粉,与中药粉等比例混合均匀,就可以加工成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面,水调和香剂,黏滑胜于胶漆。”
榆木极为坚韧,难解难伐,是制作家具的上好材料。民间用“榆木疙瘩”形容人思想顽固,脑子不开窍。榆木耐腐蚀,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故古代将独木舟称为“俞”。
秦代蒙恬领兵抗击匈奴,为巩固边防,命人在边疆广植榆树。大面积的榆树林不但可以有效抵御骑兵的冲击,还可为秦军补充粮饷,《二十四史》称:“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唐代边塞诗多有“榆塞”的描写,如杨凭《边塞行》:“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长城沿线许多地方以“榆”为名,如陕西有“榆林”,山海关又名“榆关”,北京市延庆区有“榆林驿”等。
榆树一身皆为药
除了可赏可食,榆树也是入药的良材。榆树的果实(荚仁)、树皮、叶、根、花均可入药,有利水安神之功,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体虚浮肿等病证,《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本草衍义》《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中都有收录。《医学入门·榆皮》诗曰:“榆皮滑利性甘平,利水通便产易生,心痛头疮当采实,小儿痫热用花清。”
榆白皮
“榆皮味甘,通水除淋,能利关节,敷肿痛定。”(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榆白皮》)榆白皮为榆树的树皮、根皮,《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载其:“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榆白皮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女子带下、咳喘痰多、失眠、痈疽瘰疬、秃疮疥癣的治疗。榆白皮甘淡能利水渗湿,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以之捣屑杂米作粥食,能利小便,治疗身体暴肿满;榆白皮有祛痰功效,配伍马兜铃、紫菀水煎服,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榆白皮有安神作用,明代胡濙《卫生易简方》以之为末,水煎服,治疗失眠。
榆叶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唐代李益《回军行》)榆叶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清热利尿、安神、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尿浊、失眠、暑热困闷、痰多咳嗽、酒皶鼻的治疗。《本草纲目》记载,榆叶同酸枣仁等分蜜丸,日服,可治疗胆热虚劳不眠。李时珍说:“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阳、手阳明经药也。故大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
榆花
“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宋代柳永《巫山一段云》)榆花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清热定惊、利尿疗疮的功效,常用于小儿惊痫、小便不利、头疮的治疗。
榆枝
“揽衣起兮望秋河,濛濛远雾飞轻罗。蟠桃树上日欲出,白榆枝畔星无多。”(唐代施肩吾《望晓词》)榆枝味甘、性平,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气淋的治疗。榆枝还是一味舒筋止痛的要药,筋骨痉挛的患者常表现为腿伸不直、腰弯不下,这时可以用榆枝内服或外洗来治疗。
榆荚仁
“林外溪头榆荚钱,风吹个个一般圆。浑疑萍叶轻分去,恰似苔花碎接连。”(宋代彭汝砺《榆钱》)榆荚仁味甘、微辛,性平,归肝、脾经,具有健脾安神、清热利水、杀虫止带的功效,常用于失眠、食欲不振、女子带下、小便不利、水肿、小儿疳瘦、烫火伤、疮癣的治疗。三国嵇康《养生论》说“榆令人瞑”,《本草纲目》借陶弘景之语解释说:“初生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谓‘榆令人瞑’也。”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榆荚仁和牛肉作羹食,可治疗女子带下。榆树果实或种子和面粉等混合还可制成榆仁酱,榆仁酱也是一味中药,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温中行气、杀虫的功效,用于心腹冷痛、虫积腹痛、疮癣的治疗。
作者: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本期编辑: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