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有一种峨冠的植物随风摇曳,像是带着高帽的“美少女”翩翩起舞,惹人爱怜,它即是姜科家族的益智。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益智仁”便是益智的成熟果实。
“益智”其名始载于东汉杨孚《异物志》,曰:“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在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也有记录:“益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莲,著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
千年妙用
作为药用植物,益智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药用记录出现在《本草拾遗》中的“益智,止呕哕”。经后世医家的实践总结,益智仁主要具有补益之功。
南宋洪迈在《夷坚志·庚志》上记录这样一个病案:秀州进士陆迎,忽然发病,症见吐血不止,气蹷惊颤,狂躁跳跃,双目直视,一到深夜就想要破门而出。这样一直持续两晚,一夜睡梦中遇见观世音菩萨传授一个方剂予他,并说:只需服用一剂,便可永消此疾。他醒来立刻用笔记下药方,益智子仁一两,朱砂二钱、青橘皮五钱、麝香一钱,碾为细末,每次取用一钱,空腹用灯心草煎汤送下。天亮后他依方抓药,服后果然病愈。这个病案也被李时珍记录在《本草纲目》中,此方以益智仁为君药,搭配朱砂、青橘皮、麝香。
民间流传着员外儿子来福自小体弱多病、反应迟钝、呆滞木讷、夜晚尿床,经人指点食用仙果后金榜题名的传说;也流传着三国时期曹操儿子曹植幼时身体孱弱,食用南方商人送上的“摧芋子”后,食欲大增,日渐聪明,五岁便能作诗的故事。仙果和摧芋子就是“益智仁”。
“益智仁”这个令人充满期待和遐想的名字,是否真如其名一般令人增长智慧,提升智力。对此,苏东坡有他的看法。苏东坡被贬岭南后,虽遭贬谪,身处逆境,但心怀的慈悲心一直没有变。他关心百姓疾苦,随笔记录药物效用,著有《苏学士方》一书。书中《记益智花》一文曰:“海南产益智花,实皆长穗,而分为三节……其为药也,治止水,而无益于智,智岂求于药者乎?”描述了益智花的生长特点及益智仁的功效,认为其作为药,可以治疗小便不利,但对于增长智力,没有特别的益处。苏东坡质疑,智慧难道要向药物索取吗?
医家对益智仁多有记载,宋杨士瀛在《直指方论》中提出“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李时珍医药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益智仁,辛温,无毒。主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促生长发育。益智仁补益脾肾之功,其实对于身体的强健和智力的提升,颇有益处。苏东坡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对当地植物的药用虽不未全面了解,但他进行记录实属难能可贵。
史海钩沉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事情“卢循赠送给刘裕益智粽,刘裕回报给卢循续命汤”。公元404年冬,卢循逮捕了东晋朝廷任命的广州刺史,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朝廷任命刘裕“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刘裕对于卢循在广州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立即处理,只要求其将原广州刺史送回首都建康,并且默认了卢循自摄的官职。对于朝廷和刘裕的宽厚,卢循很满意。
公元405年4月下旬,卢循派遣使节赴建康进贡,并向刘裕赠送了广州地方特产“益智粽”。卢循送的这份礼物的含义,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在劝刘裕“长长脑子”,“益智”一下。刘裕回赠给卢循“续命汤”,让卢循的性命得以延续,有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作中记载的“续命汤”,能疗疾,延续生命。
现代药理研究解开了益智仁益智之谜,益智仁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大量的牛磺酸(“聪明因子”),对处于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记忆减退的中老年人尤为适宜。(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本期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