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簪本草尽芳菲

【医学经典】时间:2024-02-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草渐绿,花渐开,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花落满头,以花为簪。簪花是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一种头饰,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

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绘画中有着对簪花丰富的描绘。古人簪花,盛放的不只是四时芳菲,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些花草植物也是常见的中草药。

唐初时期人们喜欢在头上用鲜艳的小花加以点缀,到了中晚期则流行簪插较大的花朵。唐代罗隐的《牡丹》:“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描述了牡丹在园中初放蓓蕾,娇艳明媚,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将牡丹花折下簪插在发髻上的情景。牡丹花性平,味苦淡,无毒,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等功效。《四川中药志》记载牡丹花“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谪海南岛时,见黎族女子头簪茉莉,便有了“暗麝著人簪茉莉”之句。茉莉别名茉莉花,叶色翠绿,花如白玉,清香四溢,素净雅致的茉莉花是女子簪花的主要品种之一。茉莉花可入药,中医认为茉莉花味甘辛、性温,有理气、开郁、辟秽之功效,主治下痢腹痛、疮毒等。《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茉莉“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

宋代不仅女子爱簪花,男子亦然。刘季孙写给苏轼的《寄苏内翰》:“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描写出了民间在重阳节时,男子头簪菊花的景象。《神农本草经》将菊花位列上品药,其性味辛、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簪花之风到了元代逐渐衰落,明清时期簪花继续,但男子簪花的习俗渐渐稀落。《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明代端午节又称“女儿节”,鲜艳火红的榴花簪于头髻之上,祈愿生活有个好兆头。石榴花药用历史悠久,其性温,味酸涩,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主治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等。

随着时代的更迭,簪花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今福建泉州蟳埔渔村簪花围的爆火,亦是对民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刘姗姗

编辑:张致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