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如何成为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象征

【海外声音】时间:2023-11-17      来源:Easter      

20世纪后半叶,随着大批中国居民赴美工作、生活,诞生于台湾的珍珠奶茶(也称“波霸奶茶”)开始在太平洋彼岸落地生根。这种将奶茶、刨冰、“珍珠”相结合的饮品,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和喜爱,并迅速成为了美国饮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直到2013年冯氏兄弟(The Fung Brothers)拍摄的音乐录影带《Bobalife(波霸生活)》在Youtube上大火,这个流淌在亚裔年轻人血液中的饮品才被美国主流社会广泛关注。



在美国加州长大的香港记者克拉丽莎·魏(Clarissa Wei)表示,作为2000年初在加州长大的亚裔美国人,珍珠奶茶是其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珍珠奶茶就是洛杉矶亚裔美国青年文化的代名词,而这些奶茶店就是他们“神圣的聚会场所”——亚裔侨民常常在这里学习、聊天、聚会,甚至很多人第一次约会也是在奶茶店。只不过,在《Bobalife(波霸生活)》大火之前,没有人会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今,除了一开始的亚裔社区,在加州各地的移民社区,以及遍布全美的大学城,奶茶店的数量正在逐渐增长。珍珠奶茶正在同米饭、饺子、河粉等食品一样,成为了亚裔美国人的文化标识。

一些年轻的亚裔美国人有意无意地将怀旧情绪作为他们对珍珠奶茶的喜好背后不可忽视的原因。一方面,它能够勾起亚裔群体对故乡的向往;另一方面,珍珠奶茶也能够唤起他们对于年少时期在奶茶店度过的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


图片

珍珠奶茶或为文化融合的产物



奶茶的诞生是与文化融合相生相伴的。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中国学教授米兰达·布朗(Miranda Brown)表示,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唐朝时期。当时,唐朝人借鉴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做法,将红茶与黄油、奶油、牛奶、盐、芝麻等一起饮用。但是,唐代之后,这种饮用方法逐渐在中国“失宠”。直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的到来,让奶茶重新在中国兴起。

当前流行的珍珠奶茶,其起源有多个版本。一说冷战期间美国在中国台湾引入奶精粉,从而形成了广受欢迎的珍珠奶茶饮料;二说台湾一位饮品店老板在80年代初借鉴日本咖啡冷饮的做法,提出了冰镇奶茶的创意;还有说法认为,台湾一位饮品店的工作人员无意中将木薯球倒入阿萨姆奶茶中,从而掀起了“珍珠奶茶”的潮流。

图片

从中餐馆走向美国主流市场

珍珠奶茶在美国的流行,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废除了限制亚洲人等其他族裔群体入境的移民政策。在那之后,大量中国人涌入美国,珍珠奶茶文化也因此在华人移民最多的加州扎根,并经这些年轻的华人移民,传递给他们周边的朋友,以及更广泛的亚裔美国群体。

图片

亚裔年轻人们常常坐在奶茶店的宜家家具上,一边听着周杰伦的音乐,一边玩着棋盘游戏,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亚裔美国青年狂热地追逐着动漫、K-POP偶像团体等亚洲流行文化,而珍珠奶茶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亚洲文化的一个微妙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韩裔美国人以及更广泛的非东亚裔美国人来说,他们既兴奋于珍珠奶茶这样的亚洲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但也在一些时候感觉自身文化被中国文化“淹没”。

随着时代的发展,珍珠奶茶从最初的中餐馆专属饮品,逐渐走进美国主流饮品市场。谷歌趋势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美国人对“珍珠奶茶”的兴趣稳步增长,尤其在近几年的增势尤为显著。根据 Foursquare 提供的数据,“珍珠奶茶店”的场所数量从2015年的884家增长到了2019年的1900家。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披露,2016年全球珍珠奶茶市场估值为 3 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2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这与美国华裔群体的变化不无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式餐饮店由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二代华人开设。他们在美国长大,且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更为自信。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食品研究副教授克里希南杜·雷(Krishnendu Ray)认为,珍珠奶茶的兴起是东亚崛起为全球重要力量的征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中餐在经历了一段不受重视低谷期后,很可能会显著提升在全球美食界的地位。

图片

食物与群体身份认同



虽然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菜肴和烹饪传统,但是在亚裔美国人身上,这一特征体现得尤为显著。从珍珠奶茶到拉面,美食对于亚裔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消费品,也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身份和文化传统的介质。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副教授安妮塔·曼努尔(Anita Mannur)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在亚裔美国人的文化政治中,食物与种族的融合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它既是人们通往母国文化的“门户”,也是强调亚裔群体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并夸大自身的“他者”特质,以便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体系中提升种族地位的重要道具。

文化理论家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他1996年发表的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文化认同与侨民》(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中写道:“文化认同既是‘成为’的问题,也是‘存在’的问题。它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文化认同来自某个地方,有其自身的历史积淀。但是,就像历史上的一切一样,它们不断发生着转变。它们远非永远固定在某种过去中,而是持续地受制于历史、文化和权力。”

正如霍尔所言,“身份”是我们曾经是谁、我们现在是谁、我们将要成为谁。而“现在”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键的时刻,亚裔群体需要从文化、政治、道德上,考虑要如何通过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符号,来建构这一群体的形象,并更好地进行群体身份识别。

       作者:珍妮特·宋(Janet Sung),在纽约出生和长大的韩裔美国插画家

       本期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