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热议的话题,但“一带一路”的核心“合作重点”之一,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被模糊地解释为中国的“软实力”策略,这忽略了文化和历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集中讨论遗产外交的主题,阐明丝绸、瓷器和其他遗产的历史以及关于文明和世界历史的各种观念,将在未来几年在塑造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基础设施和安全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当今处理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政府正在投入大量资源,通过建立博物馆、博览会、节庆和无数非物质遗产计划,将当今社会与过去联系起来。也许这里最重要的是其城市、纪念碑和考古文化遗产,其中34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而值得列入著名的《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该名录已进入第五个十年,无意中不仅成为国家的标志,也成为文明地位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争取世界遗产的地位,以促进本国特定形式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公民身份认同。在国际层面,这已成为历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会,为确保欧洲、波斯、阿拉伯、印度或中国的历史得到应有的认可,投入了大量精力。中国在全球遗产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丝绸之路将帮助中国在文化和文明的声望上超越意大利。
正如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所指出的那样,正如2011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所阐述的那样,文化已成为中国确保国际影响力战略的重要支柱。这一努力在该地区更为重要,因为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崛起有着疑虑。我认为,正是在这个更广泛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但是,我们也需要考虑丝绸、航海、文化和宗教相遇的历史叙事如何为其他国家开辟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当代贸易和政治关系的塑造中借鉴自己的深厚历史。伊朗、土耳其和波斯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都希望将“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权宜之计,不仅要确保其文化和文明得到国际承认,还要利用这种历史感在一个不平等且相互竞争的地区建立政治和经济忠诚。现在传统的软实力概念侧重于国家和国家如何通过输出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产品来获得影响力。但这一想法只是部分反映了“一带一路”的关键利害。复兴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理念,为跨国甚至跨洲贸易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历史注入了活力,使之成为共同的遗产。至关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可以出于外交目的而产生新动能的叙事方式。
随着“一带一路”极大地改变了文化部门合作的政治动力,我们现在看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年度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的遗产申报数量激增。2014 年,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府部门和专家就 33 处独立的遗址开展合作,首次成功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日本、挪威和韩国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2015 年 11 月,目前丝绸之路协调委员会的 14 个成员国齐聚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为未来的遗产名录和旅游发展战略作出规划。鉴于数十条丝绸之路走廊有潜力连接这片地区的 500 多个遗址,丝绸之路很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规模最大的遗产保护国际合作计划。
有趣的是,这些丝绸之路遗产提名与中国政府 2015 年初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多边合作结构相吻合。拟议中的南亚丝绸之路提名与“一带一路”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基本吻合,而涉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遗产走廊计划则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直接吻合。
对该地区的许多人来说,丝绸之路是一个和平贸易的故事,也是一部宗教与和平文化交流的丰富历史。“一带一路”旨在发扬这一传统。它基于一种历史叙事,即文化和经济上的互联互通可以减少猜疑,促进共同繁荣,而这一理念正被那些担心国内和跨境内乱的国家所热衷。2015 年 11 月,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选择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宣布该国新成立和平学院,并表示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间和宗教间对话来最好地打击极端主义"。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关于地区贸易和交流的宏大叙事。郑和是一位穆斯林宦官,在明朝 1405 年至 1433 年间率领七支船队横跨南亚、阿拉伯半岛和西非。除了在该地区各地建立博物馆、清真寺和出土文物来纪念郑和下西洋之外,中国还向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用于支持寻找郑和船队的遗骸。这两个国家都是现代 "一带一路 "基础设施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国资助了斯里兰卡科伦坡和汉班托塔以及肯尼亚拉穆的深水港建设。
2005 年,新加坡还举办了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新加坡航海历史及与中国联系的认识;政治领导人现在明确引用这一历史叙事,为新加坡参与“一带一路”赢得国内支持。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性质,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看到波斯湾、东非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从物质实体和话语方面挖掘自己的海洋历史,并围绕贸易、联系和交流的故事建立遗产产业和博物馆。
“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的建构相呼应,立足于文化纠葛和文化流动的深厚历史,欧亚大陆及其他地区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一历史并为自己所用。作为一座桥梁,这一复杂的跨境文化历史被简化为一系列遗产叙事,与当今各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贸易野心直接吻合。
丝绸之路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叙事,它使国家和城市能够从战略上应对该地区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如今,文化已成为国际外交舞台的一部分,而“一带一路”的核心是“路线、枢纽和走廊”,各国将继续通过共同遗产的语言寻找文化联系点,以获得地区影响力。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一带一路”都推动了遗产外交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具有外交价值的人际联系和机构联系。也许更重要的是,这反过来又为丝绸之路旅游的核心——更非正式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来源:原文刊载于《外交家》杂志(The Diplomat)
作者:蒂姆·温特,墨尔本迪肯大学阿尔弗雷德·迪肯公民与全球化研究所教授
编译: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