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一种颇有特色的外治方法,大多数人对药棒疗法并不熟悉,也很少了解其独特的功效。清代《医宗金鉴》中将其称之为“振挺”,并解释说,“振即振击,挺即木棒”,即以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用有效的方药与特制的木棒点穴相结合,通过药物及穴位刺激,达到调节机体阴阳、通经活络、补气活血的目的。
何为药棒点穴法
具体来说,药棒点穴疗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中药液,将中药、经络和按摩有机融为一体,在人体适当穴位上进行多种手法操作的治病手段。所采取的木棒“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木棒多以木质坚硬的梨木或枣木为原料,根据叩击的部位不同,制成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棒体,表面光滑;所用药物根据个人需要来配制,其中多含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肝理气和除湿止痛等中药成分,一般多用白酒浸泡后滤液备用。取穴部位多在疼痛点和经筋结聚处。
《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病的调理时,明确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处为腧穴,不必拘于传统经穴所限。药棒点穴疗法具有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祛瘀生新之效,使气血经络舒畅,“通则不痛”。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描述的那样:“受伤之处,气血凝聚,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药棒点穴疗法对颈肩腰腿痛、风湿关节痛、多种内科疾病均有独特的疗效,具有操作简便、无并发症、见效快、疗程短的优势。
药棒点穴作用
人体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能够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关肌肉组织处于收缩、紧张甚至痉挛的“警觉状态”,目的在于减少肢体活动,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若不能及时干预,损伤组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加重疼痛和肌肉痉挛,最终形成继发性疼痛病灶,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药棒点穴疗法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之法,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药棒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有消炎功效;还能够帮助人体排除毒素,血流及淋巴液流速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进让使血液得到净化,抵抗力增大,病势减轻,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脏腑疾病容易在相应经脉循行区域显现出阳性反应点,比如产生筋结、条索或相关区域肌肉僵硬压痛,或者是凹陷、隆起、斑点、色泽改变等情况;《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也就是说,一旦五脏出了问题,就会反映到相应经络的原穴上,各经络原穴可反映出相应脏腑的病变。此时,若能将相应区域的症结解决掉,不仅能使局部疼痛迎刃而解,还能对相关的脏腑病有所遏制;另外,药棒点穴疗法还能够疏通局部郁结的气血,对气血郁结所致的多种结节增生也有辅助的临床效果。
药棒点穴手法
药棒点穴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沿用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的“路径”,将棒头蘸上药液涂擦在穴位上,以不同的手法进行施治。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到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不同和具体部位,选用手法主要有以下4种。
点法用木棒代替手指点穴,将药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节上,拇指压棒,用腕力叩击,棒点叩在穴位上,使患者有酸、胀、麻之感,并沿经络循行路线放散。点叩数分钟后,皮下呈现青紫或乌黑斑块,患处感到发热为佳象。
拍法药棒尾端放在食指中节和中指、无名指节第3节上,用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缝隙间,腕肘同时用力叩击,对患处适度拍打,震动肌肉,使气血畅行其中。此法多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打法将药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节上,大拇指和食指钳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侧偏斜,用药棒侧面叩打患处。此法用在点、拍之后。点拍时,皮肤现出斑块,由小而大,数块连成一片,再继续发力,则患部发热,疗效更佳。
甩法药棒尾端紧紧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击患处。甩击时药棒可在手心中翻动。甩法叩击可迅速叩击出包块,叩击后立即涂擦药水,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破损。
操作注意事项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的体位必须便于检查和操作。医治时勿将患者皮肤叩击破,以免造成感染。同时注意操作轻重适宜,切勿骤然施以暴力。对胸部靠近心脏处和头面部不能叩击。腹部和细小关节部位,如指、腕、踝、趾、锁骨等关节和颈项部位,宜轻点击。四肢肌肉较丰满处,点、打、拍、甩四法皆可运用,宜先轻后重。四肢关节可重点、重拍、轻打、轻甩。对于儿童、体弱者的操作宜轻微,体实者可稍加劲,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极少数患者药棒点穴时可能诱发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晕棒现象,应立即停下来,取平卧位休息,并做必要的处理。一般晕棒状况恢复较快,之后仍可继续操作。同时,对局部有外伤及皮肤病患者和孕妇慎用此法。
作者:张志彪
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