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载:“糉(粽),芦叶裹米也。”说明当时人们裹粽子主要采用芦苇叶。实际上随着各地风俗不同,物产各异,大江南北的不同地方可能采用不同的叶子来裹粽,如箬竹叶、芭蕉叶、柊叶、荷叶等,可谓“铁打的糯米,流水的粽叶”。殊不知,我们吃粽子时丢弃的粽叶,也有一定的药用和养生价值呢。
芦苇叶
芦苇叶是最古老的粽叶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两湖等地区,北方地区和长江沿岸一带都习用芦苇叶包粽子,芦苇叶粽子水煮后,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清香,在端午时节的闷热天气,每每闻到便能让人神清气爽。《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葭”即指初生的芦苇。
中医认为,芦苇叶味甘、性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辟秽、止血、解毒等功效,适用于霍乱吐泻、吐血、衄血、肺痈等。《玉楸药解》言其“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箬竹叶
箬竹叶是一种阔叶竹的叶子,颜色深绿,带有独特的竹香味,原产于海南、长江中下游以南等地,现今在长江以南的各省份均习用此当作粽叶。
箬竹叶和芦苇叶相比,一是韧性好不容易裂开,且叶片宽大,裹粽子有时一片即可,更主要的是箬竹叶的季节性要远长于芦苇,这对于粽子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来说更是用叶的首选。箬竹叶不仅能包粽子,还能铺在笼屉上蒸年糕、蒸糯米饭。
箬竹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吐衄、衄血、便血、小便不利、喉痹、痈肿等病。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箬竹叶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从箬竹叶中提炼出来的黄酮,是抗肿瘤的良药。此外,箬竹叶还因其抗菌性强,被誉为食品的“天然防腐剂”。
荷叶
荷叶又宽又大,非常适合用来包粽子,其本身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以湖北、江苏、浙江等产地的质量为最佳。鲜荷叶当作粽叶裹粽子多见于南方莲藕产地,但一般来说荷叶包成的粽子,多采用蒸的方式加工,因为荷叶味苦,如果放入水中煮后,可能会影响食用的口感。一些地方特色美食,如江苏常熟的叫花鸡,就需要使用荷叶包裹腌制好的鸡放入柴火堆中煨熟。
中医认为,荷叶味苦涩、性平,归肝、心、脾经,具有清热解暑、升阳、止血等功效,可用于暑热烦渴、头痛眩晕、脾虚腹胀、大便泄泻、吐血下血、产后恶露不净及赤游火丹等。《本草纲目》记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消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
现代研究表明,荷叶具有调节血脂、镇咳祛痰、降低血压、解痉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肥胖、肺炎等症。另有研究发现荷叶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高于箬叶、芦苇叶,且其抗氧化功能最佳,而这种天然的抗氧化活性能延缓食品的氧化进程,起到延长保鲜期的效果。
芭蕉叶
我国西南地区,如云南等地盛产芭蕉,故有用芭蕉叶制作粽子的习惯。而只要是产芭蕉的地方如越南,往往都习用芭蕉叶当作粽叶。粽子跟我们平素所见的粽子差别甚大,有时可见“巨无霸”粽子。此类粽子通常也是蒸熟食用,而由于形制巨大,所以其内容物也可“任意发挥”,可加入各种荤素食材。
芭蕉叶入药出自《本草纲目》,后世载其味甘淡、性寒,入心、肝二经,有清热、利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及烫伤等。清代医家叶天士《本草再新》谓其可“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柊叶
柊叶又名粽粑叶,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叶片长宽皆宜,是广东肇庆裹蒸粽的指定用叶。其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胃、大肠三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之功,可用于感冒高热、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溃烂、音哑、小便不利等症。
作者:杨晓明 许宏宇
本期编辑:肖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