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录了“神医”扁鹊的生平事迹以及医案。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扁鹊救治虢国太子,令其“起死回生”。
虢国太子得的究竟是什么病?扁鹊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据《史记》记载,扁鹊路过虢国,闻中庶子言,虢国太子因“暴蹶”而死。扁鹊问死了多久了,中庶子答:“鸡鸣至今”,死了不足半日。
扁鹊听闻后立即说“臣能生之”,我能救活他。中庶子不信。扁鹊说:“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你要是不相信,可以去宫中诊治,太子当有耳鸣以及鼻张的症状,大腿内侧到阴部还是温热的。可见,当时的扁鹊,虽然尚未见到虢国太子,却已有几分成竹在胸。
入宫诊视后,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也就是说,虢国太子所患之病,名曰“尸蹶”。古之所谓“尸蹶”,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脑出血性疾病导致的休克、昏厥,以及不省人事。
中医学中,脑出血原有数种叫法,比如“中风”“内中风”“脑卒中”等。所谓“中风”,最初指代的并不是脑出血,而是伤寒之证,即现代所谓的伤风感冒、外感细菌病毒。例如扁鹊在《难经》中就说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可见,中风即为伤寒一类,区别在于中风病轻,伤寒病重。
为什么“脑出血”也名为“中风”?在古代,一开始,部分医家误以为脑出血系外感所致,遂浑名其曰“中风”。随着医学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意识到,这种“风”并非外受,而是内生,于是又将二者分论别之。其中,外受者系“真中风”,内生者则是“内中风”,亦作“类中风”。所谓“外中风”乃外感细菌病毒,而“内中风”即为今天的脑出血性疾病。
“内中风”一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述及,只不过那时候不叫“中风”,而叫“厥”,比如《素问•调经论》称“大厥”,而在《生气通天论》一篇中,则被称作“煎厥”,或者“薄厥”。
《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根据中医学理论,血为阴,气为阳,一阴一阳,不可分割。也就是说,血液的运行,必然有赖于气的推动。反过来说,气一旦上冲,则血必随之。气血上冲于脑部,就会导致人突然昏厥,形如死状,故名曰“暴死”。
是什么导致了“气”的上冲?传统医学认为,肝主怒,善怒者易生“气”,即中医所谓“肝风内动”。无论是“风”,还是“气”,指代的都是一种能够推动血液运行的能量。也就是说,因怒生气,抑或肝郁化火,皆能生“风”。这种“风”会导致人体不受控制地抽动、摇摆、头疼、眩晕,以及口眼歪斜、耳鸣眼痛。最为严重的,是挟血而上冲脑部,压迫脑髓神经,以致半身不遂;又或者血管充盈破裂,直接昏厥死亡。
扁鹊经过诊断,认为虢国太子的病系“尸蹶”所致。扁鹊不但准确测知虢国太子的病因,其所使用的术语及其医学理论,与《黄帝内经》可谓同宗同源、丝丝入扣。
诊视完毕,扁鹊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详细阐释了虢国太子的发病机理。
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 用现代医学的话说,就是太子的病症是脑出血。他解释道,“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血为阴,气为阳。所谓“阳入阴中”,即为肝胆气盛,迫血上冲。人体之中,肝、肾二经环绕于生殖器,并上连冲脉,冲脉又上隶阳明胃腑,因此,肝胆气火上冲,并挟“冲脉”之气上干胃腑,则曰“动胃繵缘”。
维络即“阴维脉”。无论是“冲脉”,还是“阴维脉”,都属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人体下腹盆腔。阴维脉与肝、肾二经相连,又与足太阴脾同行于人体两胁。因此,肝胆气火可经此,传至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然后经包脾连胃之膜、包肾络肠之膜,传至足少阳三焦,以及足太阳膀胱经。
扁鹊详细阐述了肝火气逆在人体之中传变的通路,从内至外、由里及表、自阴入阳。最终,气入足太阳膀胱经,经背部直上,达于脑部,从而导致了虢国太子的休克与昏厥。其理论依据,可见于《黄帝内经•厥论篇》:“巨阳(巨阳即太阳)之厥则肿首,头重不能行,发为眴仆。”
所谓“肿首”,即头面肿胀,盖因脑部气血充盛排挤所致,也就是扁鹊所言虢国太子“耳鸣而鼻张”之证;而“眴仆”,翻译过来,就是两眼一黑,昏厥倒地。可见,扁鹊认为,虢国太子的死,是肝火上冲过盛而导致的。
接着扁鹊又说:“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
肝火阳气妄行于下,逼迫血液妄行于上。若阳气隔绝其间,使得妄行于上的血液不受气的统摄而外溢,就会形成脑出血,故曰“阴上而阳内行”;在下的阴液又形成滞留,无法输布濡润全身以达脑部,故曰“下内鼓而不起”;所谓“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简言之,上有阳气阻绝,以致血脱妄行(即毛细血管破裂),下又兼肾水枯竭,不能濡润肝木,是故肝风煽动,阴阳离绝,猝然昏倒,形如死状。
扁鹊继续解释:“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
太子根本就没死。扁鹊说的“阳入阴支兰藏者生,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即《内经•素问•调经论》所言“气复反则生,气不反则死”。也就是说,治疗的办法,当调动上冲的气血重新往下,并敛于“支兰藏”。
笔者认为,支兰藏就是肝、肾二脏。为什么这么说?手握竹为“支”,借喻男性生殖器。“兰”者,古字作“蘭”。蘭字通“阑”,围绕之义,例如“欄(栏)杆”。五脏之中,环绕于男性生殖器的,是肝、肾二脏。
致病之由既已洞悉,扁鹊又是如何治好虢国太子的呢?《史记》载:“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即脑部颠顶的百会穴。换言之,扁鹊在百会穴施针放血,以泻掉上冲于脑部的多余能量。“有间,太子苏”,不一会儿,太子便苏醒了。
接着,“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五分之熨,是传统医学中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即借助温热的力量熨烫患处来调节气血。也就是说,扁鹊在首先解决了脑部气血充盛的问题之后,紧接着使用了一种类似于艾灸的方法,温通两胁下的肝胆二经,调动上冲的气血重新往下,“气复反则生”,不久太子便起身而坐了。《史记》载:“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又服了20日的汤药,太子就痊愈了。
《史记》中并没有提及扁鹊所用的是何种汤药,但可以推断,必是以牛膝、杜仲一类引血下行,龙骨、牡蛎金石类药物镇重,外加龙胆草、栀子泄去肝胆之火,再以生地黄、山萸肉一类敛肝滋肾之品。最终,虢国太子“复故”而痊愈了。这下可谓“一战成名,”天下人尽知神医扁鹊医术高明,可以起死回生了。
扁鹊怎么说的?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意思是我并不能起死回生,只不过患者生机尚在,我能做的,不过是帮他一把。也就是说,扁鹊心里很清楚,虢国太子并不是真的死亡,而是脑出血导致的不省人事。
在今天,抢救休克昏厥的脑出血患者并使其苏醒,会被称作起死回生吗?显然不会。可见,扁鹊医术高明确有其事,但若论起死回生,却未免有夸大之嫌。倘若扁鹊真能起死回生,想必也就不会有“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之说了。
作者:黄照
编辑:张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