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向上生活——网络文艺中的快递小哥形象观察

【专家观点】时间:2024-10-12      来源:光明日报      

     塑造时代新人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在经典文艺作品中,我们曾遇见无数新人形象,如《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他们身上呈现出当时社会的精神特质与高度。当下中国气象万千、烟火蒸腾,新的业态、新的人物不断涌现。快递骑手作为数字平台中的一员,构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社会群体。他们以“数字递送工人”的身份,承载着城市生活的运转。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20.7亿件,同比增长19.4%,行业业务量不断刷新纪录。这个新兴而又庞大的群体,也成为网络文艺重点书写的对象。

  在多数网络文艺作品中,呈现的都是“快递小哥”的热情、善良、踏实、朴素,且为生计努力付出、不怕吃苦的坚强形象。“对面的三十一层高楼,明年春天的夜晚/将是万家灯火,他心想,天亮要跟站长主动申请/负责此小区的揽派,新的产粮区,他有的是力气。”这是诗人王二冬在诗歌《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中塑造的快递员形象。一个孤独的夜晚,一盏昏黄的路灯,快递员王志国挠着发痒的蚊子包,诗意就此萌生。在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王志国累得瘫坐在街边,思念着家乡的老母亲,计算着开销余额,也期待着即将上涨1毛钱的派费。此时的王志国形象就是千万个快递员的缩影。

  在以快递员为主角的网络纪录片《金牌快递员》《她们的“飞驰人生”》《速递·生活》《这十年》等作品中,视频创作者们用跟拍或者亲身体验的方式呈现快递业忙碌的一天。写实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快递员们如何在卸货、送货、收货、打包等各种复杂场景中自由切换,他们经常一边穿梭于繁忙的街道,一边不断地接听各种电话,仿佛拥有无尽的体力和高效处理多任务的超能力,坚忍、勤劳的快递员形象也让人们感受到快递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脚踏实地,向上生活——网络文艺中的快递小哥形象观察

在纪录片《这十年》里,展现了快递员们奔波忙碌的场景。资料图片

  快递服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围的人、事、物都与他们发生着联系,各种生活和实践的细节、情节构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图谱。在很多作品中,快递员不仅是一个送货员,还是一个传递温暖和希望的信使。2020年,武汉快递员汪勇义务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甚至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组成义务车队,为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解决了10公里以上的出行问题。他的事迹被改编为纪实广播剧《快递小哥搞定金银潭医护难题: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纪实文学《生命摆渡人》,也成为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中主人公“阿勇”的原型,行侠仗义、不求回报的平民英雄形象被呈现在大银幕上,感召着更多人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为建立更友善和谐的社会奉献力量。

  快递小哥的职能还不止于此,在视频平台上搜索快递小哥,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群体。他们在马路上给心肌梗死病人做心肺复苏、提醒独自在家的小女孩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化身“蜘蛛侠”爬楼破窗灭火……更传奇的英雄形象出现在一些以快递小哥为主角的网络电影中:在电影《超级快递》中,快递员跟国际大盗斗智斗勇;在动画片《快递侠》中,快递员拥有超能力,在夜晚化身侠客,守护城市安宁。事实也是如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快递小哥”群体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六成的被调查对象在送外卖或者快递的过程中帮过他人。

  在很多人看来,快递员要随时接受派件系统的指令,风餐露宿、风雨无阻,除了奔波还是奔波,不关心他人和世界。事实上,他们在城市穿行中,也收获着鲜活的生命体验,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前快递员胡安焉是其中风格鲜明的一员。2020年,他曾以一篇网络非虚构作品《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获得关注。作为作品的延伸,《我在北京送快递》收录了他十余年间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多地,先后从事快递等多份工作的经历。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他逐渐撞出自我粗糙的边界与轮廓,收回了精神疆域的自决权。

  “假如说,工作是我们对个人意愿的让渡,那么与此相对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们意愿的,我想做的事情和追求——无论其内容为何,我在这里暂且先称之为自由吧。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在他的描写中,读者似乎也和他一同上路,当电动车在城市行驶的时候触摸到了风的形状,在那一瞬间,弥补了在地经验的匮乏感。这样看来,像胡安焉这样的城市游历颇有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笔下“漫游者”意味,当他们以“异乡人”视角观察大都市时,也在反观自身的精神世界。

  他的故事也让读者看到,一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境遇中,依然有理解这个世界或者包容他人的可能性。跟胡安焉一样,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热爱马拉松的快递小哥栾玉帅,中国诗词大会上走红的快递小哥曹中希,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了身边人,也通过互联网激励了更多人。

  总的来看,快递员形象是从当代中国现实土壤中孕育生成的,聚集着各种时代信息。现实中的努力跋涉与精神上的成长突破,也构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较大张力,因此,他们具备成为文艺作品中时代新人的潜质。不过,目前对外卖员形象的塑造还不够充分。同时,对快递员形象的网络呈现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趋势。在一些博人眼球的网剧中,外卖员、快递员、流水线工人等不同身份的主人公经历着相似的人生,讲述的都是遇到天赐良机,或是偶遇贵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逆袭故事。身份在这里只是一个为了寻求戏剧反差的空壳,并没有任何真实的意义。

  我们期待,有更多关注快递员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出现,也期待更多的一线快递员成为文艺创作者,以短视频、非虚构文学等各种形式观察世界、分享日常。相信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这些作品呈现出的新的经验将汇入更广阔的集体经验,为这个时代留下坚实的注脚。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2日 09版)


  作者:何瑛(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