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林: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专家观点】时间:2023-11-10      来源:本站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机遇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突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从海外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中医药是中华文化长期发展和不断积累的成果,是文化之道与医学之术交集于生命之上的统一体,是中华文化精髓和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一个具象的样板,是通往中华文化矿藏的一个门径。这一特点使之在海外文化传播中具有典型性和先导性。

其次,中医药不仅是中国汉族与其他民族知识融合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民与域外人民知识彼此交流的成果。这一特点说明它本来就具有跨文化的融合能力。

同时,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生命观,也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例如,天人合一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通相合。季羡林先生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阴阳中和说追求异质共存、平衡和谐,等等。拥有这些理念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治国安邦,也为建立当代人类共同体的美丽愿景提供了古老的哲学依据。

当前,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与海外传播遇到了空前的历史机遇。这种机遇有五个表现:一是综合国力夯实了物质基础。二是国家政策提供了根本保障。三是国际地位引起世界更加广泛的关注。四是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大幅提高。五是近几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中发挥独特优势提升了海外民众对中医药的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现状

中医药的国家形象标识作用日益明显。根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多年连续开展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医与中餐、武术一道成为海外受访者认为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大元素。海外受访者接触或体验中医药文化的比例以及好感度都呈上升趋势。

作为中医药海外传播开路先锋的针灸学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数十年来针灸由民间到政府,由医疗到教育,由“术”到“道”,稳定发展起来。据调查,在202个国家里有183个国家使用针刺麻醉法,在联合国的192个会员国中有178个国家具有针刺疗法实践(占93%),59个国家有针刺疗法组织。大多数国家承认针灸医疗的合法资格,有的已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针灸带动了世界范围的中医药传播。

中医药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国内中医院校通过对外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和中医孔子学院,在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较好地开展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机构多达数百个。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不断增加。到中国来学中医的人数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中名列前茅,估计到目前应该累计达到万人。同时,互联网条件下的传播使中医药学习者激增。

在总体方面上,中医药海外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局面是可喜的、向好的,可以作为继续推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基础和借鉴。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挑战与应对

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先导作用,以中医药海外传播带动中国文化的传播。这是一项长期持久的重要事业。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也与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关联。服务贸易的发展为文化的海外传播搭建了平台。但海外文化传播也面临种种困难和较大提升空间。

从海外来说,各国政府的医药政策和当地人民的医药生活习惯需要适应。中医在很多国家作为补充医学或替代医学,即非该国自身传统或常规医学的一部分、尚未被充分纳入主流卫生保健体系的各种卫生保健手段和方法。

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冲突需要调和。从传播者这方面来说,突出的问题还是人才缺乏的问题。国内中医药院校的医学师资与外语师资形同两张皮,兼通医学与外语的人才严重缺乏。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也加大了传播和学习的难度。

其一是它的实践性特征,学习者不得不通过现场体验来获得知识技能。其二是它的古典性特征,学习者不得不了解古汉语的用法来理解专业术语。或者采用权宜之计,例如针灸学中的穴位名称采用国际代码,造成了汉语文化意蕴的缺失。对外中医药教材和传统文化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尚缺乏专业化的精品。中医经典著作的对外翻译,英译本并非从文言原著本译出而是从现代白话译出,白话本的水平制约了原著意义的完整传达。不少其他语种又根据英译本转译。结果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医学专业和古典语言这两道门槛限制了外语人才了解中医药学。

其实,中医经典的用字多为古代常用字。汉代编集的《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六种医学经典著作共有2847个字种。我们用的《古籍汉字字频统计》(商务印书馆,2008)前5000个高频字来对比,发现二者重复的字种有2354个。六部中医经典用字中的古籍常用字占83%。

这个数字也印证两个判断:第一,中医古籍的用语大多是生活用语,所以是通俗而灵活的。第二,中医术语附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意蕴。中医药名物词取类比象的命名方式与中医辨病、用药、识药的思维习惯相一致。这种语言特点,给传播中国文化带来广阔空间,也给传译带来更高的难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对译词汇的概念意义而置文化意义而不顾。这样不仅可能会对原著意义翻译得不完整而且很可能也不准确。另外,英语以外的外语翻译人才就更加缺乏。这都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广度和深度。

海外文化推广的目的在于把中国优秀文化拿出来与外国民众共享,造福于人类共同体。开展海外文化传播的主体自然是国家力量。同时也可重视海外本土人才作用的发挥。海外传播效果要落地,要生根,要成为接受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借鉴。

目前在海外各国开展中医医疗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骨干,主要是国内外派合作办学单位、当地高等院校或民办学校、执业医生和在中国接受过中医教育的人士。外派机构有国内专业力量支撑,在教学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当地机构和人士则更熟悉受众知识需要和接受方式,有较多的传播实践经验和传播渠道。问题在于规模较小,人员散在,但可以作为海外传播的落脚点。中医药在海外最大的拥趸群体是遍布世界的华人华侨。即使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对中国文化依然保持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可以作为海外文化传播可以借助的一支力量和一座桥梁。

如今,中医药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探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多渠道的传播路径有利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打造新的亮点,让中国文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共享,以造福于人类共同体。


      编辑:宁菁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