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做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世界格局,对外传播战略也在不断调整。改革开放后,我们更侧重于事实层面的信息传播,希望把真实的中国传递给世界,让世界能够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基本政策。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让我们的文明观被全球不同区域的社会精英和民众认同,已经变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指出:“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智库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共同发起了一项关于中国主张、理念、价值的全球调查,调查中的4700名受访者来自五大洲30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占比为40%,肯尼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秘鲁、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占比为60%。结果显示,我们国家的“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等理念均得到80%以上的全球受访者认同。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基本能认同我们传递的观念,发展中国家稍高一些,但这个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我们在国际社会上经常会受到人权方面的指责,但是可以发现,我们有关人权的观念在国际社会也得到了近85%的认同度。这说明我们很多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同,不区分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但是,尽管如此,在国内外重大事当中,国际舆论对于我们依旧不是特别友好。也就是说我们传播的观念和别人对于我们实践的感知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偏差。要想解决这个偏差需要秉承战略传播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国际传播应该是战略性的传播,我们应该有顶层设计和相应的理论研究,支撑观念的对外传播。
所以在传播中国观念的时候,要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第一是要超越硬新闻、新闻评论的传播思路。从经费投入上来看,我们在国际新闻传播的投入是很高的。但是新闻有自身的实践规律,新闻是根据新闻价值进行传播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的传播是对外部发生事件进行的被动反应。比如国际舆论引导在很多情况下是在针对外部世界或者外国媒体、政客对于我们的指责进行被动反应。但是文明观也好,关于社会治理的观念也好,这些内容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依靠以事件为导向的舆论引导。
第二是要超越国际新闻传播思维,进行长期规划。要围绕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开展战略传播策划。通过多元渠道把我们的观念分享给世界,从而得到广泛的认同。目前我们的国际传播主体太多、太分散,需要提升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
第三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观念认同与实践感知的差距问题。我们的观念能够得到全球受众的认同,但是在实践感知上,全球受众对我们的态度又不是很理想,这可能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
本期编辑:申金鑫